文档介绍:一、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国税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从近期固定资产清理来看,发现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管理意识淡薄。各基层单位只重视税务经费的收付管理,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普遍认为此项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使用、保管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交接不办手续,有的增加不入账,有的处置不销账,有的变动不调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心中无数,家底不清。 2、日常管理偏松。一是管理部门在固定资产变动时,有的固定资产调配只凭电话通知或口头通知,容易出现固定资产的调度和核算不一致的现象,加之固定资产调拨单传递不及时,导致基层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二是无偿调拨和上级局先调入、后下达入账通知等环节,资产管理脱节,很容易造成资产的私占和流失,也容易造成财产调换。三是在固定资产购置上缺乏计划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采购预算准确率不高。四是资产保管责任人责任心不够强。 3、账卡登记不及时。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程》的规定,基层单位每年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了清查盘点,与主管财务部门进行了账账核对,清理结束后,基层单位也都建立健全了固定资产明细账和管理卡,但对日常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有的单位没有及时登记明细账、管理卡,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混。   4、管理责任不到位。基层单位明确了主要领导、管理人员(报账员)、使用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和职责范围,没有落实资产使用人的责任制。还有部分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变动后,其变动的保管人、保管时间等的流转环节记录不够完整,移交手续不完备,造成移交与接交环节脱节,是导致资产管理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体制因素,也有内部审计监督不力的因素;既有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也有责任淡化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落实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意志办事,忽视了制度管人管物。在固定资产增加、变动、处置等过程中,少数基层单位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沿袭老的工作习惯,凭主观意志办事,很少想到管理制度,而是采取“求快”的办法进行处理;二是重经验管理,忽视了管理程序。管理者往往凭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处理事务,在具体的管理程序上执行不够严格,致使管理程序走过场;三是重制度建设,轻制度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制度措施出台的多,而具体落实到位的少,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形成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机制。 2、审计监督不力。国税系统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制度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导致内部审计监督不力,审计监督的作用难以发挥,只是停留在上级局行文要求照办,对审计结果报告,也没有及时进行公示;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及时整改,该追究责任的没追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财会人员素质差。一是财务知识培训不够,财务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要求不相符;二是对固定资产标准把握不准。对部分物品是否应记入固定资产难以区分,对单位价值、资产细目区分不准;三是对固定资产分类不清。在固定资产中分有其他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部分财务人员没有完全理解、划分不准,造成统计不实。 4、采购程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单位不报采购计划,无审批手续;二是采购招标的不公开,即采购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不公开;招投标的时间、地点、程序、方法不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