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解读:家文化中的家规家训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人的精神港湾。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正是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组成了社会,凝聚为共同体。可以说,家风正则社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古人强调“家国一体”,中华文化崇尚“家国情怀”,亦缘于此。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涵养良好家风、继承培育家风理念,无论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对增强漳河水利文化软实力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点:【注重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家文化。为了维持家庭的存在和和谐发展,保证家庭能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中国古代家庭注重勤俭持家,勤与俭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家和人旺。勤劳是民生之本,一切物质财富都是劳动的结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只有辛勤劳动才能保证物质需要的满足,故《左传》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反之,“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桓宽:《盐铁论·力耕》)不辛勤劳动,必然导致家庭破裂。同时传统家庭注重节约,反对奢侈和铺张浪费,即持家要量入为出,实现家庭稳定和谐地发展。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是说奢侈使人狂傲,节俭使人寒伧,与其狂傲放荡,宁可寒伧。宋朝司马光教育子女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因骄奢导致家庭破裂,国家灭亡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传统家庭一直提倡“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家庭团结和睦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家庭兴旺发达的条件。我国历代圣贤都提倡“家和”。“家门和顺,虽雍飧不继,亦有余欢。”(朱用纯《治家格言》)是说一个家庭和睦顺畅,即使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也还会有愉快的心情。【强调伦理道德规范】的家文化。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模式,只有“齐家”,才能“治天下。从古代家庭夫妇、亲子、长幼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看,慈、孝、贞、悌是其道德规范标准。因此古代尤其重视夫妇、父子、长幼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在儒家的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孝慈,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睦家庭。”传统家庭伦理提倡“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父母必须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并与子女建立亲密的感情。“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对子女态度严明而慈爱,子女才会言行谨慎而产生孝心。同时注重“孝”,作为子女赡养父母,尤其要尊敬父母,即“孝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赡养只是孝的起码要求,能养不等于孝。家里的牲口也必须喂养,只有敬才是孝的精华。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古人提倡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相互信任,忠于对方。《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和,如鼓琴瑟。”清初大儒李雍说:“夫妻相敬如宾,则夫妻尽道,处夫妻而能尽道,则处好兄弟君臣上下,斯能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