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2010年10月6日本站访问人次:1944535当前在线:29设为首页加入收藏首页注册登录网站首页政务公开学籍管理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灾后重建家长在线资源中心特色博客教育教学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发表时间:2009-9-2811:08:42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试行情况制定本方案。一、培养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性原则。根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级增加。2、综合性原则。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学科之问的相互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把课程内容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使之生活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选择性原则。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分科课程,也可以选择综合课程;同时,还必须为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留有一定课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三、课程设置安排1、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七――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3、课程计划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川省实验区(按分科设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