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香泉湖人文风景香泉湖项目内人文风景一、香泉湖(戎桥水库)二、金峰寺(观音庵)三、如方山香泉湖(戎桥水库)金峰寺(观音庵)一、香泉湖(戎桥水库)香泉湖,又称戎桥水库。,蓄水达千万立方。此湖四面环山,中有小岛,因湖水无污染,且多为山中冷泉汇集,十分清纯,近看清澈见底,若登山观湖,则见碧波千倾,如万斛翡翠,景色十分诱人,是垂钓游泳的好去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紧临香泉湖畔的是香泉湖方米建筑面积。香泉湖温泉、冷泉兼而有之,堪称是为天下一奇。湖中桃花岛、桂花岛、白鹭岛点缀湖间,宛若浮玉。镜潭、香潭、天潭、月潭四潭水脉相通,有着长达12公里的自然湖湾线。湖四周由香泉山、狮子山、观音山、小团山、宝屏山环湖而伺,藏风纳气,风水称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置,绝顶复孤园。二、金峰寺(观音庵)金峰寺,亦称观音庵,位于香泉湖西畔的观音山腰,现今的环湖公路可直达寺址。该寺原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后毁于兵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本地禅师牵头募捐,地方百姓捐款,重建成现在的金峰寺。现有庙宇20余间,寺分三进:一进有如来、文殊、普贤、地藏、韦陀诸佛金身;二进有三尊大佛座像;三进(即最高处)有观音金身站像,像下即为有名的观音洞。寺内有法堂、斋堂、方丈寮、禅堂等殿堂。每逢观音盛会,八方香客如蚁而进,络绎不绝。金峰寺面湖而立。登寺东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湖中小岛的各种花卉芳香时时飘来;回首西望,青山如屏,苍松翠柏,葱葱笼笼。清风徐来,百鸟啁啾,仿佛人间仙境,令人赏心悦目。如闲来度假,不仅能观赏山光水色,而且能听到晨钟暮鼓、敲梆念佛之音,领受佛山特有的神韵。观音洞,位于香泉湖西岸金峰寺内,洞口上便是观音金身站像。洞口石级净滑如镜,为历代游人手磨足踏所致。旧时,每年阳春三月,日暖花开之时,游人相继不绝,蚁贯而人。据明代署官和州刺史张寿朋《观音洞记》载,他于万历年间(公元1592年)到滁县琅琊寺醉翁亭,途径香泉获悉:曾有山民戴仁学等四人,朝南海普陀寺路径山下,见祥光从洞中闪现,三夜不绝。仁学夜梦山洞中有观音大士像。翌日,他寻山而上,见一古洞,果有其像,宛然立于石壁之上。其后,远近顶礼膜拜前来焚香者络绎不绝。因州官惟恐观者喧哗生事,遂以石盖,不得而入。由此可见这座古洞,曾风靡一时,是游人聚足的胜地。金峰寺的民间传说——观音送木宋代时候,香泉观音山脚下有个村庄,叫老山戴。村里有位姓戴的老头,在一天夜里梦见观音菩萨对他说:“这山半腰有一个洞,口面不大,却可通到东海蓬莱,我观音菩萨常来常往于蓬莱与你们观音山之间。但此处没有庙宇。我来坐禅太不方便,长此以往,不就苦煞老身了吗?因此请您领个头,带领乡亲们建一庙宇,名字就叫观音庵(金峰寺)。我保佑你们地方父老乡亲消灾除难,五谷丰登。至于木料,我可以通过山下龙潭泉眼送来。”第二天,老头就聚集附近乡邻议论建庙之事。并派人守候龙潭泉眼,等待观音菩萨送木料来。到了第二天,龙潭泉眼果然开始冒木头了。一直冒了三天三夜,附近山下堆了一大堆木材。这时不知哪个冒失鬼喊了一声:“够了!”这一声喊过后,木头就停止向上冒了,有一根木头刚冒出半截就又缩回去了。乡亲们便用这些木头在山上建造观音庙,塑观音菩萨,释迦牟尼和地藏王的神像。三、如方山如方山,又名六合山,位于和县石杨镇夹山关水库之北,距县城30公里,海拔315米,为和县最高山。如方山绵亘10里,峰峦跌宕,沟坎起伏,山岚荡气,气度恢宏。据《太平寰宇记》载:“宋孝武帝刘骏登山时,望六合,如金陵之方山,故名如方山。”《和州志》载有宋代和州巡检、著名诗人贺铸写的《登如方山》诗曰:楚郊十月当闻蝉,傍道黄花亦可怜。特上西山最高处,长安应在夕阳边。登山远眺,可见长江蜿蜒如练,苍茫大地尽收眼底,俯首鸟瞰,诸山如墓,村落田畴,棋布星罗,颇能激起杜甫登泰山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如今当顺着山道登上绝顶时,便见到一片残砖碎瓦,断垣残壁。原来这里曾有一座昭明院,院内有塔,名曰六祖塔,有一寺,名叫六坟寺。传说古有神僧六世,遗蜕于此,故有六祖塔、六坟寺之胜;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院内读书,故有昭明院。昭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