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洱海为何连年清(关注·湖泊治理).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洱海为何连年清(关注·湖泊治理).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5/10/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洱海为何连年清(关注·湖泊治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十一五”至今,水质总体保持在Ⅱ类和Ⅲ类
洱海为何连年清(关注·湖泊治理)
本报记者武卫政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26日 20 版)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提起洱海,人们往往要与滇池比——它们都在城市近郊,比面积,洱海小;比水质,洱海好得多。
“十一五”期间,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Ⅲ类。2011年,洱海流域持续大旱,降雨长期较少,入湖水量严重不足、气温偏高,但洱海水质有5个月达到Ⅱ类,7个月为Ⅲ类。
全国有许多城市近郊湖泊,论水环境质量,洱海是其中的佼佼者。

前不久,记者来到洱海边上,了解到今年旱情仍未缓解,但1至5月洱海水质还是Ⅱ类,,6月份水质为Ⅲ类。
叫响“洱海清、大理兴”
母亲湖两次暴发蓝藻,迫使人们环保觉醒
在大理,“洱海清、大理兴”这句话可谓家喻户晓。游客到了大理市,住宾馆、逛古城、进农村、走湖边,这6个字时不时跳入眼中。在洱源县,这句话变成“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凸显源头治理的重要性。
为什么如此强调“洱海清、大理兴”?大理白族自治州副州长许映苏解释,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滋润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果洱海出问题,大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成问题;如果保护不好洱海,州委、州政府就无法向世人交代。
洱海不是没出过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人口不断增长,生产生活侵占湖体,入湖污染负荷不断增加,1996年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从4米骤跌至不足1米。2003年再次暴发蓝藻,透明度又降到不足1米,局部区域水质变为Ⅳ类。专家警告说,再不抓紧保护治理,洱海就会变成第二个太湖或者滇池。
这一情况惊动了国家和省、地各级政府。云南省提出,要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前提。大理州叫响“洱海清、大理兴”,号召人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母亲湖”。
把洱海保护放在主导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大理州不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洱海被列为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十一五”期间,大理州的发展思路有6句话24个字,“生态优先”排在第一位。进入“十二五”,“生态优先”仍不动摇。
州政府先后公布实施了洱海水污染防治、水政、渔政、垃圾污染物处置、保护区内农药经营使用、滩地管理等一系列单项管理办法,基本形成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法规体系。
大理市、洱源县在洱海流域的16个乡镇设立了洱海管理所,洱海保护在基层有人办事,有人负责。当地政府组织沿湖村民代表参观滇池的污染现状,以生动的现实对比教育群众。从2009年开始,大理州将每年的1月份定为“洱海保护月”,确定188个责任单位,该干什么、干得如何,最后都要考核评比。
保护洱海从娃娃抓起。当地组织力量编写了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环保教材,中小学生上环保课,老师们既给学生们讲“洱海清、大理兴”的道理,也教他们回家后经常提醒长辈,不要往湖里倒垃圾、污水,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
洱海清,是高标准的清
采取休养生息的系列举措,水质保三争二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治水治污战略。洱海的保护和治理,是这一战略的生动实践。
洱海两次暴发蓝藻,正是湖泊不堪重负的警示。保护治理的核心,就是用科学的办法减轻流域内水体的污染负荷。
如今,洱海每年有半年的禁渔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