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二十四节气之夏至-历史论文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文|余世存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也达到全年最长峰值。这一天就是夏至。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中国大陆有五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点设有“窥阳孔”,人们可以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在东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夏至都是最早确定的时间或节气之一。一般以为先民是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谨慎的学者认为这一时间在公元前7世纪。但跟冬至一样,夏至是东西方农业的基础时间,不会迟至公元前7世纪才确定下来。无论是西亚万年前左右起源的农业文明,还是东方大陆上的良渚、红山等文化,对时间的测定都相当熟练了。更不用说后来的陶寺观象台、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它们对时间的观测成为部族生活的大事。夏至在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中国人有以伏计日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对热的感受方面,东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days”,古罗马人认为每年七八月份的酷热是太阳加上天狼星的热能造成的,天狼星在英语里叫“thedogstar”,“dogdays”由此而来。俗谚说:“夏至狗,无处走。”“热成狗”成为有关不妙状态的妙语。在中国人的观察里,夏至的物候有,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这三类物候在传统中国同样有极不寻常的意义。鹿跟先民相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社会政治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鹿是爱情的象征,鹿皮是古人婚礼当中的重要贽礼,是年轻人结婚时少不了的东西。对农业来说,夏至节气的降水很关键,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我们由此可知,在炎热的夏天,农忙的意味。生与长不同,春生夏长,夏天在长,农民的工作,就是帮夏天的农作物更好地成长,要辛劳付出才能够换来一年的生活。对现代人来说,夏至期间昼长夜短,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量急增。大城市的用电负荷令能源供应成为一大问题,以中国为例,2006年6月21日下午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