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汉语言文学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摘要:地名是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本文以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语音译地名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地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底蕴。关键词 :河口壮语地名语言文化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如今居住在该县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和苗族,但是由于历史迁徙、语言文字等原因,苗瑶语地名极少。由于全县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中,壮语音译地名居多,近50条,所以本文选取了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的状语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透过这些少数民族地名,再现该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认知以及生产生活等。一、壮语地名的语言特色(一)壮语地名绝大多数由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壮语地名以双音节为主,有的加上方位名词、程度副词构成了多音节地名。比如“坝吉”,壮语中的“坝”指“小沟”,“吉”指“小河”,因村寨建在小河沟口而得名,加上方位名词“上、下”便组成了两个三音节的地名“上坝吉”和“下坝吉”。(二)壮语的构词语序(中心语+修饰语)在地名中的体现壮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相同,但词序却大相径庭。汉语的修饰成分在中心词组之前,而壮语语句中的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指示代词放在整个修饰词组的后面。例如:“曼岜”,“曼”指“村”,“岜”指“石头”,义为“石头较多的村子”;“那排”,“那”指“田”,“排”指“一片”,义为“住在有一片片农田的地方”。“曼”和“那”作为中心语位置居前。(三)壮语地名由地理通名+地理专名构成地名一般由地理专名和地理通名两部分构成,地理专名是构成地名词组的定语部分,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壮语地名由通名+专名构成,且数量多,有规律。例如:“曼”指村、寨,“那”指田,“南”指水,可以构成以下地名:曼:曼娥、曼美、曼路、曼坝、曼来那:那沫、那排、那么、那梭、那卡南:南溪、南屏、南夏、南琐、南昌二、壮语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壮语地名是早期壮族人民生活的缩影,透过丰富多彩的壮语地名,可以了解早期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一)壮语地名体现出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河口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海拔最低点在南溪河和红河的交汇处,,为云贵川三省的最低点,因此,许多地方以地势低平的水田、河沟来命名。例如:“那么”,“那”指“田”,“么”指“泉水”,义为“有泉水的田”;“曼美”,“曼”指“村”,“美”指“小河边”,义为“小河边的村子”。以水田、河沟命名的地名还有“那排、那湾、南溪、坝吉、谷美”等。另外,河口县面迎北部湾的海风,背靠大围山梁柱,夏日长,湿度大,雨量充沛,植物资源丰富。在河口壮语地名中以动物命名的数量极少,有“光索”,义为“野兽出没的地方”,“底母”,义为“黄牛寨”等少数。而以植物来命名的有数十条,如“戈哈”,“戈”指“山脚”,“哈”指“野姜”,义为“有野姜的山脚”;“曼美”,“美”指“花”,义为“鲜花盛开的村子”;“谷满”,“谷”指多,“满”指“李子果树”,义为“李子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