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膇高山流水觅知音肅——天才不寂寞膄古人尝云“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如李杜之辈生前冠盖满京华,蜚声宇内者相知满天下岂有前路无知己之憾?然彼之所求非天下谁人不识君之虚名而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的真挚与坦诚。吴季札之与徐君挂剑许心,李白之与杜甫诗歌唱和既是君子之间的相交又是天才之间的相惜。螂太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生于钟灵毓秀的巴蜀之地。蜀地群山环抱,绿水萦绕,生于斯长于斯早就了太白遗世独立飘然若仙的文风与情怀。谚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也正是蜀地这种任侠之风塑造了其嫉恶如仇的脾性与铮铮的傲骨。太白少时居家博览群书,学业有成之后游历四海,一睹河山的壮丽,正是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见识,拓展了他的胸怀,养成了其胸中浩然正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所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佳句本就在这群山绿水天地之间,他所练就的正是一双空空妙手。芇自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帝王统治国家的主导思想,究其原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齐家治天下”,所以读书人有一种信条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太白当然也不例外。太白出山之时正值天宝末年,皇帝已经不是那个创造了“开元盛世”殚精竭虑处理朝政的玄宗,而是变成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耽于享乐的李四郎。初出茅庐的太白尚未体验到世事的险恶,还没有意识到仕途的坎坷,出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注定成为镜花水月般的不真实。救世济民的抱负溢满胸怀渐渐的无奈化为应召制诗的浅斟低唱。本应展翅高飞浮游四海的鲲鹏却落得个囚笼里的金丝鸟;饱满的热情在四季变换中化为满地的冰霜。失望、失意、失落敦促着他远离宫墙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追寻自己的理想。金杯玉盏、琼浆玉液挽不住“酒中仙”离去的身影;琼楼玉宇也不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蒆“功成、名遂、身退”的政治抱负的幻灭,没能让诗人改变他桀骜不驯的脾性,一如既往的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即便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太白本是天上的仙人不知为何贬谪到凡尘当中,遍体鳞伤,双翅尽折,哪怕不能重返“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仙界,也要尽可能远离纷繁的俗世。。。陪伴他前行的只有落寞的身影,在夕阳下渐行渐远。在那一刻或许他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里还有那样一个人深深的理解他,为他的人生用文字镌刻了一幅肖像。“秋来相顾尚飘萍,未就丹砂愧葛洪。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仅此二十字,便把太白一生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写下这首诗的就是杜甫。此时的杜甫尚是一个青年,与太白相识也不过只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寂寂无闻的他只是大唐无数读书人中的一个,与之相比太白已经誉满天下。然而超越这一切的是诗人对理想共同的追求。君子之交贵乎交心,所谓志同道合者此之谓也。他们的相知始于这样一个初秋的清晨,从前把酒花下,漫步林间时诉的衷肠都不及此刻从彼此眼睛里读出的那一抹相知相惜之情。秉烛夜谈,把酒言欢,道不尽的是那浓浓的相知,直到蜡炬成灰,东方破晓。。。。蚁杜甫出身微寒,一生不得志于有司,同样没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且生活孤苦,幼子早夭,所以其诗风深沉,悲天悯人,尤其是他恰逢安史之乱,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十室九空,而自己又不得不委身伪政权,为其一生沾染上了不可磨灭的污点。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其内心悲痛可想而知,其诗风的形成也就有迹可循。且其素有儒家救黎敏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