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清华简《楚居》与楚都丹阳撰文/牛鹏涛作为早期楚人都居的“丹阳”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和《世本·居篇》“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的记载。关于楚人早期历史的资料较少,一般认为丹阳就是郢以前的楚都。丹阳的地望,文献记载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几种:1.《汉书·地理志》:“丹阳郡:丹阳,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汉代丹阳郡治所在今安徽当涂。2.《史记·楚世家》:“(楚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即今河南淅川。3.《墨子·非攻下》:“楚熊丽始讨此雎山之间。”即今湖北南漳。《春秋传例》:“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史记集解》引徐广:“(丹阳)在南郡枝江县。”《续汉书·郡国志》:“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此说起源于东汉,时代颇早。5.《山海经•海内南经》:“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郭璞注:“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郦道元:“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丹阳城,……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当涂距楚中心区域较远,郦道元就曾提出批评,目前这种意见已被学界淘汰。主张河南淅川的被称为“北系说”,主张南漳、枝江、秭归的被称为“南系说”,彼此之间分歧较大,依靠现有文献难以厘清,目前考古资料也显得不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收入有《楚居》篇,涉及楚人起源、楚国世系、楚都迁徙等诸多内容,对于研究楚史与楚文化颇具价值,为进一步探索楚都丹阳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楚居》所记都居迁徙十分详细,其中都郢以前的部分为: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泮),爰生伯、远仲,游徜徉,先处于京宗。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逆流载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脅肋出,妣宾于天,巫咸该其肋以楚,氐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绎与屈,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纳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纳尸,抵今曰,必夜。至酓只、酓、酓樊及酓赐、酓渠,尽居夷屯。酓渠徙居发渐。至酓、酓挚居发渐。酓挚徙居旁屽。至酓延自旁屽徙居乔多。至酓勇及酓严、酓霜及酓雪及酓徇、酓咢及鄀敖酓仪,皆居乔多。鄀敖酓仪徙居鄀。至焚冒酓率自鄀徙居焚。至宵敖酓鹿自焚徙居宵。至武王酓达自宵徙居免,焉始□□□□□福。众不容于免,乃溃疆浧之波而宇人焉,氏今曰郢。简文中“穴”与“鬻”,“酓”与“熊”音近相通。可知从鬻熊开始,楚人都居迁徙有多处:京宗、夷屯、发渐、旁屽、乔多、鄀、焚、宵等,这些地点在时间上处于都郢之前,文献中都对应为“丹阳”。清华简《楚居》中未见“丹阳”一名,表明文献所记的楚都丹阳在内涵上存在迁徙变化,其名可能是统称。这提示我们对其地望需作历时性的考察,分时段进行研究。丹阳地望虽不能通过文献记载直接确定,但各时段所对应的地理环境大致可窥端倪。如《新蔡葛陵楚墓》:“昔我先出自追,宅兹雎漳,以选迁处。”李学勤先生认为“追”之“追”可读为季连所娶居于汌水的“妣隹”,那么,该简所讲的应即妣隹之后“徙于京宗”的事情,“京宗”对应于“雎漳”。葛陵楚简的内容,合于《墨子·非攻下》所载:“楚熊丽始讨此雎山之间。”由此可以推断,鬻熊、熊丽、熊狂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