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次大移民与六盘水的开发
千年中央权力真空
贵州的开发其实很早,秦始皇开五尺道、汉武帝修建通往牂牁的道路时就已经开始了。然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却“数岁,道不通”。
体会到贵州开发之难的汉武帝,随后派兵灭掉且兰等西南割据势力,独留夜郎王号,在今贵州地置郡设吏,在文化上“故其俗”,在经济上“毋赋税”,同时,“募豪民,田南夷”。
这是中央王朝移民开发贵州之始,但当时移民数量有限,今六盘水市境的开发也大抵如此。
此后千余年间,中央王朝放弃了对这里的直接经营,长期实行羁縻政策,今六盘水市境成为中央权力的真空地带。
唐代时,今市境南为盘州地,北属汤望州,二州都是羁縻州,由本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或刺史,子孙世袭,在统治上拥有自主权,对唐王朝有朝贡和出兵助战等义务。
唐后期至宋末,中央王朝对今贵州境内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王号,借其力量对抗南诏国和大理国。
当时,今市境内南属于矢部(自杞国),东北为罗殿国,北为罗氏鬼国,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皆为东爨乌蛮(彝族先民)所建。
元代,于矢部内附,被任命为于矢万户,后改普安路总管府;罗殿国内附,被任命为普定万户,旋改普定府;罗氏鬼国内附,被任命为八番顺元宣慰司。二府一司任用
“蛮夷官”,实行世袭土司制度。
当时,今市境内的人口仍以少数民族居多。
明初“移民就宽乡”
历史上,今六盘水市境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开发,是在明朝初年。
当时,元末云南最后一任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恃云南地险路遥,不肯降明,成为明王朝心腹之患。
明太祖朱元璋决心武力讨伐,一场史称“调北征南”的军事讨伐行动随即于洪武十四年(1381)拉开大幕,30万明军在傅友德的率领下,很快平定了云南。
战后,为避免云贵高原再次成为中央权力真空地带,朱元璋决定留兵永驻贵州,建立贵州都指挥使司,威慑四方。沿驿道遍设卫所,军士实行屯田。
但云贵地广人稀,仅靠部队难以开发,于是朱元璋又推行“移民实边”、“移民就宽乡(地广人稀之区)”政策,从四川、湖广等地招募农民集体移民到贵州,开垦屯种,世代定居,史称“调北填南”。
当时,军士屯田称“军屯”,农民屯垦称“民屯”。同时,还在贵州推行“开中法”,用盐从商人手中换取粮食以解决军粮的不足。于是,商人也来屯种,以粮食向官府换盐引,获取食盐牟利,便有了“商屯”。
在这次大移民中,普安卫(今六盘水市盘县地区)距云南最近,地处桥头堡,有“云贵襟喉”之称。其驻军数量“洪武年间原额官军32519员名”,是贵州24卫中驻军最多的一个。
这样的驻军数量极不寻常。明代一个卫大约相当于现在一个旅的编制,官兵定额5600人。但普安卫的驻军约是一个普通卫的5倍兵力,可见明王朝对其战略位置的重视。
600余年后的今天,屯田制度早已烟消在历史中,唯有刘官屯、赵官屯、高家屯等几十个带“屯”字的地名沿袭至今,见证着明初那场轰轰烈烈的移民大开发。
当时,无数来自中原的军士和从四川、湖广等地招募来的农民,在这里开垦荒田,兴修水渠,推广牛耕,推行新的栽培技术,很快改变了普安卫刀耕火种的落后状况,农业生产力很快提高。屯田的推行还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以地租代替劳役,地主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普定卫城的建立,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大批场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物物互市”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