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成立XX公司可行性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成立XX公司可行性报告.doc

上传人:1449388646 2013/1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成立XX公司可行性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成立湘潭XX公司可行性分析  
2008-05-30 14:45:38|  分类: 我的作品|字号 订阅
 
第一章   设立公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土地整理市场分析
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农产品贸易将会受到巨大压力与冲击,中国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多地少,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低;二是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足,部分农产品品质较低,品种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市场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国内外的需求;三是农业生产结构雷同,不能发挥农产品区域优势。另一方面,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人多地少,我国的耕地将面临着保有量难以保证,耕地总量动态难以平衡。因此,我国为积极拓展“绿色”保护空间,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确保国家建设的需要,使耕地总量动态保持平衡,已把土地整理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在网上查得信息,自1992年起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的土地整理公司有数家之多,随着全国土地整理事业的不断推进,土地整理公司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全国土地整理事业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整理的内容不断扩展与延伸,已不仅仅局限在对农用地的整理上,有些地方已开始探索以旧城改造、土地收购储备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容整理。我县是全国的农业大县,且已被列入十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要求一是农田要集中成片,无零星分散建构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二是田块要平整、规则,平原地区的基本农田要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达到“保水、保肥、保土”要求;三是水利设施要配套,平原地区的基本农田排灌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灌溉制度、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坡地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旱地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四是田间道路要通达,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适应耕作和田间管理要求;平原地区的基本农田要适应机械化作业需要。
所以我县土地整理的项目任务相当多,也就由此可分析出土地整理市场潜力大,土地整理行业发展空间无限。
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特点分析
一、技术性分析
从土地整理的工作程序来看,包括土地整理项目区的选择、项目规划设计、土地权属调整、项目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包含许多技术性因素。如项目区的选择过程中,要对所选区域进行认真仔细的实地勘察,对其水源、水利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土壤、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种植结构等基本情况做出技术性评价,拟定客观科学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田块大小、方向、形状、灌溉方式的选择、沟渠的布置、土地平整方案和土壤改良方案的拟订、各种工程的设计等等,涉及到农田水利、土地规划、建筑设计、工程预算、计算机制图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项目的实施、监管和竣工验收更是涉及到诸多的具体工程施工技术。因此,如果实施的单位没有一定的技术作支撑,土地整理就难以顺利实施。
二、动态性
所谓土地整理的动态性,是指由于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协调人地关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土地利用情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土地整理的具体内容与任务也会各不相同,土地整理本身有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这一点可以从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证明。以德国为例,19世纪以前,德国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农地的分散、畸零,实施集中连片,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了20世纪30年代,又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开展乡村土地整理。由于当时土地整理只注重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与经营规模的提高,忽视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和自然景观的悄然消失。为改变这种状况,20世纪70年代其土地整理的内容中又增加了景观与环境保护。德国土地整理历史较早,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因此,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土地整理的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提高土地整理效益,促进我国土地整理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系统性
首先,土地整理的对象土地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诸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子。因此,土地整理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个系统因子的功能与效用,在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同时,要尽量保持和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避免破坏生态系统。从过去的“毁林造地”、“围湖造田”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可以说是人们对土地整理系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转变过程,前者虽然大量增加了耕地面积,短期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由于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导致洪水、风沙等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土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而后者虽然减少了耕地面积,但由于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