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文档名称:

2013年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之一】拟出台文件汇编.doc

格式:doc   页数:5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3年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之一】拟出台文件汇编.doc

上传人:1006108867 2013/1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3年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之一】拟出台文件汇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材料之一
沈阳师范大学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拟出台文件汇编
(2013)
二○一三年十月
目录
一、《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4-2018)》(讨论稿)………1
二、《沈阳师范大学关于推进专业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讨论稿)………5
附件:
1.《沈阳师范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方案》(讨论稿)…………………………………10
2.《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实施办法》(讨论稿)……………14
3.《沈阳师范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讨论稿)》…………………………………19
4.《沈阳师范大学进一步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讨论稿)……………24
三、《沈阳师范大学关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讨论稿)…28
附件:
1. 沈阳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讨论稿)……………31
2.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37
四、《沈阳师范大学修读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讨论稿)……44
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4-2018)
(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及《沈阳师范大学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我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支柱性专业省内一流,标志性专业国内一流的目标,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支柱性专业省内一流和标志性专业国内一流为目标,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为根本,通过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拉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学校专业建设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及学科发展需要,特别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辽宁工业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主动适应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实施的需要,主动适应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需要。

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力求达到人才需求现实性与人才培养科学性的统一。
、重点突出、整体提升原则。
专业建设着眼学校发展整体战略目标,重点建设与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专业,并积极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全校各专业整体提升。
(三)总体思路
学校根据“适应需求、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凸显特色、全面提升”的思路进行专业建设与规划;专业建设强调“一专业一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型建设,使各专业建设路线图明晰,时间、目标与任务相对接、任务和责任主体相对位;淘汰或改造部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鼓励增设能够填补省内外空白、具有市场需求且符合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8年前,完成学校专业总体布局的调整,使专业数量、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支柱性和标志性专业,并以此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开展面向区域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工程。
(二)具体目标

2018年前,学校的专业总数量稳定在60个左右,理工类专业调到占学校专业总数的30%;文科类专业保持占学校专业总数的30%;艺术类专业调到占学校专业总数的28%;其它类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12%。其中师范类专业保持占学校专业总数的25%。
2014年,停招2个专业,取消23个专业方向招生,取消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法学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按类招生,警示并减招或隔年招3-5个专业;2015年—2018年,以专业综合评价结果等为依据,分年度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每年将停招2-4个专业,警示并减招或隔年招3-5个专业。

积极开展校级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和省级以上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及培育工作,着力打造20个左右支柱性和标志性专业,获得新一批的台。
支柱性、标志性专业以“卓越”为目标,争取国家级各类专业建设项目,达到全,进入省内专业评价排名最前列;校级其他重点专业以“优秀”为目标,争取省级以上各类专业建设项目,达到全省同类专业的领先水平,进入省内专业评价排名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