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以儒诠经的历史启示.doc

格式:doc   大小:7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以儒诠经的历史启示.doc

上传人:ttteee8 2019/4/13 文件大小: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以儒诠经的历史启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以儒诠经”的历史启示丁继光北民族大学以儒诠经”是明清穆斯林学者的自我觉醒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在中国的传承和解读都是“家传心授”的模式,这种模式较为保守。在元朝,穆斯林的社会地位较高,其屮有许多人入仕从政,如“回回司天监”“回回国子监学”“广惠司”等(1)。东来的穆斯林把当时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传入中国,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没有把《古兰经》翻译成汉文,也没有用汉文阐扬伊斯兰教教义的著作,(2)伊斯兰教的传承模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明淸时期,伊斯兰教在传承过程屮表现出主动、积极的特征,涌现出一批穆斯林知识分子,他们开始“阐正教于中华” (3)的自我觉醒,树立“慨然以发明正道为己任” (4)的责任感,并主动融入和借鉴本土儒家文化,更好更直接地解读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理念。这些穆斯林学者便是王岱舆、张中、伍遵契、刘智、马注、马德新、马联元等。而王岱舆、代表,称为“四大译著家。”王岱舆说:“夫清真教道,指迷归正,则人道为不备。予既真知正学而不言,诚恳,犹无言也。” (5)刘智、马注、马德新被认为是其中的杰出劝人作善,止人为非,乃人道当然。无此,是为隐匿斯道。即作书言之,而不能恺切刘智说:“天方之经,析理甚精,但恨未能汉译之,俾其广昭于斯土也。”“经则天方之经,理乃天下之理。”刘智励志要用汉语阐释解读天方的学问,一是要天下人都知道天方之经;二是要让天下人知晓其意。他说:“予孳孳之意不息,笃志阐天方之学以晓中人。” (6)马注曾大加称赞王岱舆著书立说,他说:“岱舆王先生奋起吴俗,惧道不彰,著为《真诠》一集,可谓清夜鸣钟,唤醒醉梦,苦药针砭,救济沉疴。” (7)他在《清真指南》屮说:“辟邪说,正人心,承先圣先贤之教,以禁夫天下万世之从异端而不知害者。不知害,则叛道远矣”。(8)二、“以儒诠经”是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来解读传承伊斯兰教明朝之前几乎没有《古兰经》的翻译内容,苏中一个原因穆斯林担心把伊斯兰教经典翻译成汉文会影响教义教理的纯正。这种思想其至到/明朝后期依然存在,有人不主张用汉文翻译经典,因为这样能使“经不杂”,避免有损教义的纯正。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李光缙在《重修清净寺碑记》中道:“余按净教之经,默德那国王谟罕蓦所著,与禅经并来西域,均非中国圣人之书。但禅经译而便于读,故至今学士谭之;而净教之经,未重汉译,是以不甚盛行于世。”又道“禅经译而经杂,净经不译而经不杂”。(9)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内人士因有语言限制不明其理,不探宄竟,不做解释,只对基木的个人功修了解一二。教外人士只知道穆斯林一日五次礼拜,七日一次聚礼,一年一次斋戒等。而对伊斯兰教的精神内涵无法了解,继而出现许多不解和误会。伊斯兰教经学大师王岱舆是中国伊斯兰史上较早用汉语著述伊斯兰教义的人。曾有人问王岱舆:“凡以一‘哈他’ (10)(错i化)文字,杂于清真,真主之慈即止,而罚且随之。若以‘哈他’文字注释正教之经旨,岂不大悖乎?”王岱舆用六大理由来解释和说服用汉语解读伊斯兰教。一是天经共降一百一十四部,理虽一贯,文字不同;二是有教道殊,而文字一者,有教道与文字倶殊者,如天方国文字一也,而有七十余教,除清真之外,尽属“哈他”,足见“哈他”不在文字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