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拖延症成因研究述评.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拖延症成因研究述评.doc

上传人:w8888u 2019/4/14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拖延症成因研究述评.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拖延症成因研究述评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拖延”成为了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然而现今国内专对于拖延症成因的研究却较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拖延症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将拖延的传统概念、类型及一些研究者的看法予以介绍,从主观因素(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等)及客观因素(如外界诱惑、时间压力等)两大方面论述拖延症的形成,并对拖延症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对未来拖延相关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拖延症;形成原因;综述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1-0223-021引言拖延,取意?椤鞍咽奔溲映ぃ?不迅速办理”[1],是当今时代一种广泛流行的现象。国外调查显示,在成年人中拖延行为的出现率约为20%,而在大学生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2]。其中与学业有关的拖延情况最为常见:Ellis和Knaus认为在大学中有几乎95%的学生存在拖延行为[3];中南大学心理研究所的陈贵则通过实验分析证明了在中学生中也存在极为普遍的拖延现象,并以15岁为分界成倒V型曲线分布[4]。尽管拖延已经成为网络上一个热点话题,但是真正在心理学范畴对拖延进行研究,国外也仅开展于最近一二十年,国内则仍一直处于相对缺乏状态。 2概念界定拖延并不等于拖延症。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它仅代表一种坏习惯,并不是医学意义上真正的病症。当“拖延”已经上升至情感层面,如个体因拖延而产生严重的焦虑、紧张、内疚、自责等情绪及沉重的心里负罪感时,甚至诱发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那么这时它便被称为“拖延症”。众说纷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们曾对拖延做出了各种界定,但至今仍没有哪一种定义是被研究者所广泛认同的。例如,Solomon和Rothblum认为拖延是个体遇到主观可能产生不适感的任务时,将任务进行非必要性推迟的行为[2];Silver把拖延看作是个体在遇到内心非好感任务时,对任务进行了不合理评估,缺乏开始或最终完成任务的信心,而导致的一种行为障碍或倾向[5];Ferrari则表示拖延是对已有的当前任务的推迟及相关的破坏性任务的出现[2]。总之,传统意义上的拖延总是被扣上“不健康”、“非理性”、“逃避”、“破坏性”等不良的帽子,被认为是一种回避性的自我管理缺乏的行为倾向。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进展,研究者们也逐渐发现了拖延积极的、适应性的一面。Simone认为拖延使个体在做出决策时表现得更加精明、有远见;Levine等认为拖延只是某种文化背景下,不同于主流的一种平静的生活习惯,而并非问题性行为[5]。最近另一种比较热门的说法则是,Chu等在2005年做出的研究中,区别了“主动拖延者”与“被动拖延者”[3]。同样的拖延行为,主动拖延者确拥有较高的的自我效能感及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一点在对时间的精确控制上尤为突出。这类定义倾向于把拖延归于一种个体在有意识情况下,将任务进行主动性拖迟,从而达到更好效果的行为或仅限于一种更为平静的生活习惯。介于拖延包括的内涵之丰富,我们不能单从某一角度去片面地看待。而这些各型各色的研究则正有利于我们全方位地认识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