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水质新标准.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水质新标准.doc

上传人:ayst8776 2019/4/17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水质新标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07年7月1日,国家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正式施行,延续21年之久的老标准(GB5749-1985)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新标准规定的指标由原来的35项大幅增加到106项,部分指标的限值也更加严格了。因此,在新标准的贯彻和执行当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1 供水企业如何适应新国标的要求 新国标的主要改进新国标的检验项目由原来的35项大幅提高到106项,增加了71项。其中微生物学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对蓝氏贾第虫、隐孢子虫等易引起腹痛等肠道疾病、一般消毒方法很难全部杀死的微生物的检测。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毒理学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增加了对净化水质时产生二氯乙酸等卤代有机物质、存于水中藻类植物微囊藻毒素等的检测。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加至21项。并且,还对原标准35项指标中的8项进行了修订。 对供水企业的新要求从水源到用户龙头,是一个完整的供水系统。要始终保证向用户供应符合标准的水,就要求供水企业要对供水系统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符合要求的水源和水源保护(该项应主要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承担);符合要求的净水构筑物和良好的管理维护;合理的输配水系统和良好的管理;完善科学的水质指标检测和水质监控能力等。这些,均对供水企业提出了新的、更为严格的要求。 ,供水企业普遍存在供水设施、工艺技术、管网配水等不能满足新标准的要求,同时,水厂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水厂全面质量控制观念淡漠;缺乏水质综合管理措施,对水质突变等异常情况,应对措施不足;水厂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多数水厂运行仍然依靠员工“勤跑、勤看”;水厂水质检测能力不足,检测项目数量及精度不高。另外,还有设施改造的投资问题,有了投资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实施,其后,供水成本也会随之上升,供水价格上涨压力也会增大。而供水价格的周期性滞后和调整不到位一直是供水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而这对供水企业的发展又形成了制约。 2 应对措施和途径 加大水质检测配套投入,提升检测技术水平水质标准提高后,检测能力跟不上,也就无法判断水质是否达标,执行新标准便成为空话。因此,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和监管水平是施行新水质标准的首要任务。为适应新国标,供水企业必须加大水质检验室(或化验室)的建设投入,同步提升检测技术水平。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放射性α、β测定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浊度仪等先进设备一批,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先后购置了离子析谱仪、原子萤光光度计、微生物监测台等。目前能独立完成全部水质常规指标的检测,非常规指标检测项目也可达到4-5项。今年准备增加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继续增加非常规指标的检测。坚持检测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努力提高检测质量和开拓新的检测项目,技术人员对具备硬件能力的新项目即时开展研发工作,对暂时不具备能力的新项目广泛查阅资料、搜集相关信息,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除派相关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外,定期还要对各类检测人员进行理论及实操技术技能的考核。目前在职检测人员均通过省水协、省技监局化验技能的考核,全部持证上岗。 加大水源保护力度和原水水质监测水源水是自来水的原料,水源水质直接关系到饮用水安全,优质水源是供水安全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