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国早期古琴-音乐论文我国早期古琴 乐声古琴,古代称琴或瑶琴,现代称古琴或七弦琴。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弹弦乐器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悠久、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早在远古神话传说和《诗经》等先秦典籍中,就有许多关于古琴的记述。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已有2400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3000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乐器首次获此殊荣。古琴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将进入人文关怀下的传承与发展的崭新时代。(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琴远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创制了古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三海经》,在《大荒东经》中有:“东海之外大壑,少昊孺(养育)帝颛顼于此,弄其琴瑟”。在《海内经》中有:“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把古琴的起源和龙(晏龙)联系在一起。不论是晏龙创为琴瑟,还是《吕氏春秋?古乐》和《世本?作篇》所说的伏羲或神农这两个原始氏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创制的,都只是远古传说而已,不足为证。事实上,古琴绝非哪一位圣贤所为,而是逐步发展而成的。《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从现有考古资料也表明,古琴真正产生的时代在周代。目前从先秦楚地出土古琴只有几件,分别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荆门郭家店楚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年代最早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十弦琴(图1),造型奇特,琴面起伏,高岳翘尾,通体髹黑漆,全长67厘米,、。浮扣在底板上形成琴箱。尾部为实体。张10条琴弦,一端缚在琴轸上,另一端系于琴足上,琴表面有凹陷条纹,尾端略隆起,岳山较高,只能弹散音(空弦音)、泛音和小幅度的滑音。有专家认为,此琴为卧龙的抽象造型,这很可能是一张典礼祭祀用琴,甚至联想出带有浓烈原始信仰色彩的历史画面:青天朗朗,黄土高台,香烟缭绕,期盼苍龙降福于民。从对龙的膜拜到赋予古琴的形象,使古琴具有了神圣的文化内涵。现代琴家特仿制多张,以免此款泯灭失传。荆门郭家店战国中期楚墓的七弦琴(图2)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西汉初期的七弦琴基本相似,后者出土的七弦琴,,尾部为狭长的板状实体,下设一琴足,首部到中部为琴箱,由面、底板浮扣而成,弦的一端经过岳山缚于面板内侧T形槽的琴轸上,另一端系于琴足上,面板的弦路上有七条磨损痕迹,表明是长期弹奏之琴。出土的这三张琴,琴制短小,琴箱长形,首宽尾窄,面圆低平,构造较简单,当时还没有琴徽,代表着古琴的最初阶段。早期的古琴,不仅造型有别,弦数也不一致,但都具备琴的基本结构和具有一弦多音的特点,并且琴的长度不断增加。古琴在周代已广泛用于各种祭祀、朝会宴享和日常生活中,成为“弦歌”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