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李鸿章终得替手.doc

格式:doc   大小:15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李鸿章终得替手.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9/4/17 文件大小:1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李鸿章终得替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李鸿章终得替手-历史论文李鸿章终得替手 文雪珥1901年11月7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童逝世。还在流亡途中、正往北京赶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表示沉痛哀悼的同时,立即宣布了组织措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着袁世凯署理,未到任以前,着周馥暂行护理。”42岁的袁世凯,因此成为天下“疆臣领袖”,获得了大清国最有实权的官位之一。李鸿童的去世,给大清帝国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但也给年轻一辈的官员们腾出了一个巨大的“萝卜坑”,一连串的大中小“萝卜”们开始换“坑”了。除了袁世凯得到了最大的那个“坑”之外,王文韶接任对八国联军谈判的全权大臣,而袁世凯空出的山东巡抚的位子,则由他的亲家张人骏接任。《纽约时报在11月9日用大标题报道:“接替李鸿章: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王文韶接任全权大臣。”正在华盛顿休假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通过11月9日的《华盛顿邮报》表达,袁世凯接班是“在全中国范围内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选择”。其实,早在李鸿宣辞世之前,有眼光的人都已经看好袁世凯。当南方督抚们筹划“东南互保”(即南方省份宣布在八国联军入侵华北时保持中立,以换取列强不攻击南方)的时候,李鸿章的核心圈子成员盛宣怀就致电袁世凯:“合肥(按,即李鸿章)老矣,旋乾转坤,中外推公。否则山东已在他人之手矣。”而在李鸿章咽气前一刻,盛宣怀再度致电袁世凯:“傅相(李鸿章)昨日两点钟不能言,神气恍惚,病势甚危。北门锁钥,微公莫属。”根据时人刘体仁《异辞录》的记载:“己亥(1899年)之夏,文忠(李鸿章)小、恙,闻于山东,或说项城(袁世凯)以电问疾。项城日:‘不可,彼且疑我欲得其位。’时项城资望,在疆吏中为最浅,乃作此言,抱负正自不凡。其后文忠疾病,有劝其保继任之人者。文忠曰:‘继任有人在,我不欲保耳。’此老先见之明,至死亦复不弱。”刘体仁之父是四川总督刘秉璋,素与李鸿章交好,他的笔记应该比较可靠。根据这条记录,袁世凯本人及李鸿章,都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袁接李班的前景,袁世凯因此连李鸿章生病也不发慰问电,以免老李多心,而李鸿章在病中也不推荐任何继任者,以免小袁不快。吊诡的是,即便是袁世凯对抗的德国人,也希望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他们需要和一个务实的人打交道,而不是假大空官僚。在李鸿章去世当晚,湖广总督张之洞致电中央报告说:“昨德公使穆默自京来鄂密谈”,说及“李相病颇重”,表示“愿袁抚到直隶”。“今年以来,所见各国提督、领事,大意皆盼袁抚为北洋大臣,众口一词,不仅穆一人也”。11月6日李鸿章病危的消息传到慈禧太后那里,她“为之流涕,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庚子西狩丛谈》)的确,在当时的情况下,李鸿章的这个位子堪比火炉,充满风险,贪图富贵或才干欠缺的人,此时避之惟恐不及。袁世凯的崛起,源于1884年朝鲜的甲申兵变,当时年方25岁的袁世凯,处置果断,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被61岁的李鸿章评论为“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体,独为其难”。加上袁世凯的父、祖皆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李鸿章自然大为关照,由此开始青云直上。但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袁世凯转投翁同龢、荣禄,两人日渐疏远。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生动地记载了李鸿章痛斥袁世凯的两则故事,一次是袁世凯为翁同顩做说客而未成,另一次是李鸿章出访欧美回来后,在天津接见当地官员,袁世凯汇报了练兵等事宜,被李鸿章痛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