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走进吴桥吴桥地处江都市东南,由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吴桥的记载较早的见于明朝永乐年间,其时有陈氏、王氏、谢氏等族自苏州迁扬,卜居现吴桥的进化、谢桥一带,后逐渐发迹显达。解放后,吴桥的建制归属几经变易,后又经合乡并镇,遂成眼下格局,东、东北与塘头镇接壤,南与浦头大桥相连,西、北与花荡宜陵为邻,通扬运河、白塔河、红旗河环绕或穿过境内,,人口约5万人,下辖17个社区、行政村。吴桥地土偏远,交通不便,民风纯朴,很久以来经济生活主要以耕作为主,在这里也曾孕育着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积淀成一定的文化底蕴。知微见著,在这一章里,让我们通过一些小故事,来侧面了解我们共同的家园:吴桥的一些历史渊源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第一节“三桥”的来历吴桥虽不处在江南,但仍然水乡处处,河汊众多,为方便民众生产生活,从很早起便在河道上修起了大大小形式各异的过河桥,有些地方也就逐渐以桥作为地名,于是就有不少关于桥的传说。在这一节,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个以桥为名的地名的由来。吴桥很久之前,这里为吴氏、李氏、陆氏等较大家族所聚居,大都以种田为生,后来子孙昌盛,经商读书也出了不少人才,特别是李氏家业逐渐发达,成为这一带首富。有一次地方上造桥,不知何种原因,李姓未能出资,修桥的全部经费竟为吴姓独立承担。桥建成后就取名“吴桥”,这就是吴桥命名的历史来源。由于在抗战时期,吴桥人民为抗日作出了贡献,这个鲜为人知的农村小镇,在苏北苏中地区也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杜明甫先生根据吴桥的历史及人文景观撰成以下诗歌,描绘吴桥的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陆庙村前松柏翠,梅开小荡引诗情。当年烽火孤军集,今日康庄大道平。驻马江边思老师,安营邗上念群英。摘星揽月迎风雨,更上高楼又一层。网子桥江都市吴桥镇南边有个村庄叫网子桥。这里从来没有人姓“网”,怎么会叫网子桥呢?这里有个民间传说。网子桥前后庄之间有条小河,河南岸古代有位张老汉膝下无子,常求拜于神。一和尚对他说:“为人多做善事,当为有子。你家屋后河沟无桥,水大时,行人不便,你何不带头修座呢?”张老汉点头称是。回家后即备工备料独资建桥,许多庄邻也来热情相助,历经重重困难,桥终于修成,第二年张老汉果生一子,因家近河边,怕小儿不慎落水,遂取名“网子”。古往今来,修桥补路都是造福一方的善举,因此这位连具体姓名都不为人知晓的张老汉,却因修桥而为人们所永远怀念,张老汉所在村庄也渐被称为“网子桥”,究其本义,实为“望子桥”。1939年春天,江南新四军挺纵三支队在韦永义、惠浴宇带领下渡江来江北大桥、网子桥、吴家桥、花家荡、焦家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网子桥处于“三桥两荡”之间,成为革命活动的中心,是苏中“小延安”所在地。王谢争雄立谢桥在谢桥街上有一条南北流向河道,眼前虽不通航,但依稀可见其昔日雄姿。这就是兴盛一时的里下河入江水道白塔河。传说古时的白塔河,只是一条无名小沟,由运盐河(今通扬运河)向南流到谢桥小镇为止,因是一条短短的呆沟,故又称“死沟头”。不知何年沟中窜出条白水獭,于是“死沟”变成“白獭河”。在河的入口处迷信的人为了镇妖,竖建起一座小石塔,慢慢地白獭河就变成了“白塔河”。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平江伯名叫陈宣的人,又主持将白塔河向南开凿,经白沙(今大桥镇)通到长江。白塔河成了水上南北交通要道。直到解放后由于水系改道和水利建设的需要,在河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