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彼岸世界――信仰者的理想境地【摘要】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净土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道教的仙境,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具体内容,虽稍有差异,但实质皆是宗教为信仰者所设定的理想归宿。作为宗教徒的信仰对象,它们亦是建立在彼岸观念之上。所谓彼岸观念,即天国观念,是世界各大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仰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依托世界四大宗教中的天国描述,试分析信仰者心中的彼岸世界。【关键词】彼岸;天国;来世;幸福彼岸,原为佛教术语,《注维摩诘经》卷九僧肇注释:“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也;中流者,结使也”[1]。此岸意指现实人间,与此岸相对的彼岸,则意指信仰者的完美的理想归宿。宗教学家吕大吉在《宗教学通论新编》说:“天堂、地狱的信仰在世界历史上的各大宗教信仰体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各大宗教最基本的信条。”[2]在世界主要宗教中,彼岸观念具体表现为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净土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道教的仙境等形式。宗教宣称它们是人类所能达到的终极的理想境地,并劝导民众加入到自己的信仰体系中,获取幸福。彼岸理想源于人们的“一个能够脱离形体而独立活动,形体死后仍将继续存在的观念”[3]。事实上,原始社会时,人类的脑中就出现了这种灵肉二元论,每当它们看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走向死亡,总会不由地想象,这不过是肉体的死亡,精神或许还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之中。那么,继续存在的灵魂,它的归处何在?这种来世继续说及身体二元论的思想,被后来的宗教吸纳到自己的体系中。灵魂不死成为诸多宗教的共同理念,建造一个至善至美的彼岸世界也显得必不可少。当然作为彼岸世界的对立存在,宗教也为那些“恶”的灵魂设立了地狱。下文将依托世界四大宗教中的天国描述,试分析信仰者心中的彼岸世界。一、基督教的天堂“原罪”思想在基督教的信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基督徒相信,自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偷食禁果,走向堕落,人类的出生即是带着罪恶而来。于是,在负罪感和赎罪心的双重作用之下,基督徒们,一直认为现世的自己是有罪的,向上帝赎罪才是他们此生的目的,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救赎。故而,现世生活必定是“苦”的。他们也习惯将此生称作“在世寄居的日子”。人只是短暂的寄居在世俗的此岸世界中,所以《圣经》告诫人们不要贪恋此生的幸福,“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4] 基督教的天堂作为世俗世界的对立存在,是上帝在天上的居住地,那里也是众多得到救赎的灵魂的安居之所。关于天堂中的具体场景,中世纪的画家们经常用大型的油画来描绘。上帝位居天堂的中心,上帝之子的耶稣基督身处上帝的右座,他们的周围环绕着众多天使。人类的灵魂一旦被救赎,即可来到此处与上帝及诸位天使一同享受着永生、永恒的幸福。那么,现世中的人怎样才能得到上帝的眷顾呢?《圣经》指出“你们要尽心,尽性,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是相仿,就是爱人如己。”[5]也就是说,信仰者首先要对上帝怀有一颗虔诚的心,一生无有罪过,普爱众生,才有可能进入天堂。待到最后审判之日,“主耶稣要将万民分别两边,那照顾软弱的义人要承受天国永生的福分,那些硬心不体贴软弱的恶人就要下到永刑的地方。”[6]经过最后审判之人,就可以享受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