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白胡子“小生”等接班人.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白胡子“小生”等接班人.doc

上传人:840122949 2019/4/20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白胡子“小生”等接班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白胡子“小生”在等接班人锣鼓喧天老人一一登场舞、跳、腾、跃一气呵成高亢激越地把汉戏从初一唱到十五“隆里汉戏”这四个字在黔东南锦屏县隆里古镇,一听说“隆里汉戏”四个字,正在祖屋里打瞌睡的王世金老人顿时来了精神。在20世纪50年代隆里汉戏鼎盛时期,王世金和他的老伙计杨枝坤、王德茂、姚文升一起加入汉戏班。他们自制服装、道具,每年春节都要搭戏台从初一唱到十五。那时古镇还没有电灯,每当晚上演出前,他们自己上山砍“油柴”点亮,看戏的人头攒动,除了演出传统剧目,他们还自编自演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汉戏班子改成了俱乐部,“文革”期间,俱乐部又改成了文化站。旧戏当然不能演了,老班子也散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老人们想重新搭起戏班,但拉京胡的黄来友突然病故让老人没了主意。据说黄来友当年本事可了得,吹拉弹唱都是戏班子里的头把交椅,尤其是他那手反弹琵琶的绝活,没人能比。王世金至今仍保留着一本1956年隆里剧团的花名册,依生旦净末丑行头道具器乐各行当写满了演职员的名字。老人一往情深地回忆,“当年我可是班里有名的角儿,英俊小生,演过风流倜傥的周瑜呢。”讲到动情处,禁不住双眼放光,神情振奋,眯缝着眼睛,即兴唱了段《宋江起解》。唱得确实有味道,我听得连连竖起大拇指,惹得老人一脸兴奋,自告奋勇要带我去找他的老伙计们。一群白胡子“小生”找来老伙计一看,当年演汉戏的人或已古稀或近耄耋之年,60岁的王金生算是当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称自己是戏班子里的“万金油”,但一旁的杨枝坤揭发说,当年他就是帮我们敲敲锣打打鼓。王金生说,他是看着汉戏长大的,小时候眼巴巴最盼的就是过大年玩龙灯,到南门口看汉戏。母亲去世时,王金生专门找来戏班子的服装道具,在送葬队伍中演了一出《太君出朝》,因为“母亲生前最爱看那一出”。姚文升是出了名的老戏迷,说到兴头他半眯着双眼,摇晃着脑袋,来了段《薛刚反唐》。姚这一唱,几个人顿时兴起。掌管服装道具的王世新冒了句:“戏班的道具都还在呢。”我们趁势提出:来台正式演出吧。几个老人都推说没有京胡,不愿起身。最后还是杨枝坤说了句:“去拿去,唱一出《三气周瑜》给他们听。”戏开锣前,几个老人兴奋得像小孩。唱旦角的王德茂已满头华发,硬被按着刮了胡子。伴随着喧天的锣鼓、京鼓伴奏,几个老人一一登台,让人惊喜的是,几个白胡子“小生”武艺了得,舞、跳、腾、跃几乎一气呵成,唱腔浑厚有力、高亢激越。打到最后,小生们旗帜歪斜,汗水弄得油彩满脸,假发缠了一头……但我们依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台上的老者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心里却泛起淡淡的酸楚:老人们对汉戏发自肺腑的热爱让人感动,只可惜汉戏没有年轻传人。牛皮纸做的龙袍隆里汉戏的起源得上溯到明洪武年间,湖广上里司坪的吴勉领导侗、苗农民起义,聚众20万,威震朝野,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率30万大军征剿,洪武十九年平叛之后便建立隆里镇。被派遣到此镇守的湘楚等九省汉族官兵将家乡的地方戏曲也带到了隆里。虽然都是黔地明代军屯的民间文化,但隆里汉戏与安顺屯堡古朴、粗犷的地戏不同,大概是因为隆里地近湘楚,继承了更正宗的戏曲文化――汉剧,它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