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复调小说特征.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复调小说特征.doc

上传人:sbuufeh058 2015/1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复调小说特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复调小说特征
复调本指音乐上两个或多个声部(旋律)同时展开,虽完美结合在一起,却仍然保留各自的独立性。复调小说理论最早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特点提出的。他认为复调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不同声音组成真正复调”。即小说突破基本上属于独白型的单旋律模式,呈现出开放性,减弱由作家全知全能式安排的封闭性,创立了小说的新形式。昆德拉在分析布洛小说《梦游者》时提出复调小说,认为该书第三部分由五条不同的线索构成,这些线索虽同时发生,交替出现,但没有真正意义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即复调意图没有得到实现,称不上复调小说。《堂•吉诃德》虽是多个故事展现,但堂•吉诃德的三次冒险行侠完全是线形的,没有共时性,也称不上复调小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群魔》由三条线索同时展开,形成三部独立的小说。由于人物之间相互认识,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复调小说。
一、多条线索同时展开
复调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是多声部的轮唱,即多条线索同时展开。人物线索同时叙述,一同发展,又彼此交织在一起,使小说中由许多独立的、平等的部分组成。小说复调的特点在于使同样虚构的多个独立的声音、故事并存,不划分它们的等级,不赋予其中任何人优势地位,使一些异质线和现实层面并存。洛特雷阿蒙“一台缝纫机与一把雨伞的相遇”似乎很好地表达了昆德拉关于异质因素相互碰撞产生的可能性的想法。《不朽》中,昆德拉用三种时态表现事件:过去时,描写歌德、贝多芬、贝蒂娜之间的纠葛;现在时,叙述小说家昆德拉与阿弗纳琉斯之间的几次会议与现实交织并行;将来时,昆德拉设计自己灵感中小说人物及故事。这种别样的复调通过多个声部的轮唱表现出来。《无知》这部小说,如果纯粹从技巧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到它由三个无关的故事组成。在前十一章,情节主要集中在伊莱娜身上,一个流亡到巴黎二十年后回到捷克的移民。第十二章在机场与约瑟夫的偶遇后叙述转到他身上,他也是一个移民,一直到二十五章伊莱娜才重新出来。接着第二十八章和二十九章,又出现了新的转折:一个在约瑟夫少年时代日记里的年轻姑娘,后来我们才知道她叫米拉达,是伊莱娜重新联系上的朋友当中的一个。从此刻开始三个故事相互交替的节奏加快了,我们仿佛走入森林,道路一下子多起来,短起来。所有的故事实际形成了一个复调的和谐的故事,在最后几十章就像《告别圆舞曲》第四天(第1、
11章,克利玛夫人卡米拉的故事;第2至4、14章,露辛娜的故事;第5、26章,露辛娜的情人弗朗齐歇克的故事;第6、8、10、12、15章,雅库布的故事;第7、9、10、14章写克利玛与情人露辛娜的故事;第15至19章,卡米拉、露辛娜、伯特莱夫等的故事;第20、24章,写音乐会;第21、27章,写小号手克利玛与卡米拉;第23、25、28章雅库布与养女奥尔佳的故事;第29章交代结局。)一样,竖立起了一座平行的山峰。我认为“随笔性的离题”也是复调的一部分。勋伯格是流亡者,到死也没有回到祖国,与约瑟夫回归后又回到流亡地形成对比。尤利西斯也是流亡者,他与伊莱娜的故事一同构成回归之幻灭。这些都可以看成复调结构,它们并不是零乱、毫无头绪的,而是统一性
———回归联系在一起,是回归的幻灭。
二、音乐性
复调音乐性的原则,把共时性时间观念下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