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王阳明心学 (1).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阳明心学 (1).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4/24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阳明心学 (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道德品质教育之我见----读《传****录》与观董平教授《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其观点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可以说是其对良知方方面面的思考。良知,是王阳明治学一直强调的,他的心学体系,良知学说给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哪些启示呢?道德品质教育的必要性为什么写这一点呢?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社会,成功依赖个人魅力还是道德品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首先明确道德品质的必要性,才不至于使后面的谈论对一些人来说变得无意义。品德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人们重视这些品德修养。然而,现在一些人对成功的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一般人对于成功的人、家庭与团体,总是钦羡不已。羡慕别人的能干、成熟,家人的团队合作以及组织的团队精神。在这同时,他们更想知道的却是别人成功的秘诀,向成功者请教的,不外乎如何能立竿见影、立刻收到解决自己难题的方法。然而,个人魅力思潮所带来的,使人们注重于公关技巧与人际关系,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也有一些的确是金科玉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等等。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可是,在暂时的人际交往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造”法则,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发自内心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代替。所以,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只有由内而外,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品德操守和动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所以道德品质仍然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阶梯,对于个人来说,道德品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社会,也就不言而喻了。道德品质的自觉王阳明的心学基础建立在儒家的性善论的基础上,对于道德修养,强调的是道德的内在自觉。相对于朱熹的外在观察物,内在推理提高道德修养,王阳明则主张由内而外,先明心,提出了“心即理”、“格物致知”、“心外无物”一系列观点。王阳明认为我们的心就是理,就是良知,就是至善。我们对事对物只要依照自己的本心而行,便是道德的践行。“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母则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然而这似乎有一点我行我素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本心的定义。本心得是心灵的原本状态,没有任何浊秽。使心灵回归到其主宰地位,回归心灵原本的状态,则我们的心在事物上的表现便是理。日常生活心灵属于缺位的状态,把心、理一分为二,导致了道德为外在的要求和强制,循理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对外在价值目标的追求,这种行为道德价值就是有限的。格物致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各得其正。”而当今我们的良知却恰恰被外物所蒙蔽。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地位而不去理会内心的良知。良知就是心之本体,是是非之心,德行之本,一切道德生活的根本依据。他提出的就是合乎本心才去做,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