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沂蒙革命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沂蒙革命文化.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4/25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沂蒙革命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题记:沂南县地处沂蒙根据地中心,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山东省政府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于该县古镇青驼寺,并涌现出“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先进英模人物……临沂市委书记李群说过,沂蒙革命文化具有广泛影响,全市现有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处,沂南县就有3处。这些教育基地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精神财富,也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利条件。红色文化不仅是沂蒙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和井岗山文化、延安文化一样都是革命老区特有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沂蒙的传播和实践,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及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历程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是沂蒙特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沂南县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一大批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为红色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旨的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沂蒙具有着十分典型的意义。早期红色文化在沂南的传播沂南县是早期共产党人在沂蒙活动的地方之一。1923年,在上海大学就读的沂南苏村镇门家庵子村进步青年刘鸣鸾,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每回乡省亲便传播马克思义,如共产党机关报《向导》周刊,就是他带到沂南的。1927年春,在沂南一批土生土长的进步知识分子,也相继接受共产主义,加入共产党。如苏村镇北良水的杜润芳、依汶乡朱家里庄的朱寿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沂南的面貌也就焕然一新了。到1928年,苏村和朱家里庄这两个地方成为共产党人活动的基地并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同时,这两个地方,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特别是在苏村镇一带,在司马村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这在沂蒙山区是屈指可数。组织起来的农民们拆庙宇、砸神像、剪辫子、动员妇女放脚,不仅如此,他们还打击土豪劣绅、惩治为富不仁、斗争恶霸地主、带领农民抗捐抗税冲击国民党沂水县政府。在苏村镇一带,广大农村一切权力归农会,地主阶级们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司马村地主徐鼎新拿350块大洋到农会说:“我捐上点钱,也入会吧?”他被农民嘲笑了一顿,灰溜溜地离开了农会。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提高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农民运动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过程。通过农民运动,红色的文化深入宣传到广大农村。为抗日战争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和沂蒙红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29年夏,中共沂水县委遭破坏,县委书记朱寿年和一批共产党人被捕,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壮烈牺牲,沂南的革命处于低潮。但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战友的血迹,继续顽强战斗,党员徐海萍、贺百珍、秦鸿钧以对党坚定的信念和忠诚外出找党,在历尽艰难后终于和党取得了联系。贺百珍1942年在哈尔滨为保住党的通讯密码被日寇丢进硫酸池中杀害,徐海萍1943年在冀中积劳成疾而牺牲,秦鸿钧(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原型之一)在上海于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杀害。他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为红色文化增添内容的一生。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