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溥仪-维基百科.docx

格式:docx   大小:305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溥仪-维基百科.docx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4/26 文件大小:30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溥仪-维基百科.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溥仪[编辑]中文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中文版网站】本文介绍的是清朝宣统帝。关于其在位统治期间所使用的年号,请见“宣统”。溥仪大清皇帝满洲国执政大满洲帝国皇帝满洲国时期的溥仪 大清第11代皇帝在位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前任清德宗(光绪帝)摄政醇亲王载沣隆裕太后总理列表显示▼ 满洲国皇帝在位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7日[注1]总理列表显示▼出生1906年2月7日光绪卅二年丙午春正月十四日 大清直隶顺天府醇亲王府(今属北京市西城区)逝世1967年10月17日(61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配偶婉容皇后(1922年-1946年结婚)明贤贵妃谭玉龄(1937年-1942年结婚)淑妃文绣(1922年-1931年结婚)福贵人李玉琴(1943年-1957年结婚)李淑贤(1962年-1967年结婚)时代与年号 宣统:1909—1912、1917 大同:1932—1934 康德:1934—1945家族爱新觉罗氏父亲醇亲王载沣母亲醇亲王福晋幼兰本页面包含满文字母,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确显示为满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未成连写体的字母或其他符号。清宣统帝溥仪(满语:ᡦᡠᡳ,穆麟德:PuI,太清:PuI[1],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爱新觉罗氏,乳名午格[注2],字耀之,号浩然[2],英语名“亨利”(Henry);汗号“哈瓦图猷斯汗”(蒙古语:Хэвтёсхаан),西藏方面尊为“文殊皇帝”[注3],年号“宣统”,后世通称“宣统皇帝”。溥仪正式登基时年仅3岁,其实权由父亲摄政王载沣掌握。辛亥革命以后,溥仪被袁世凯强逼退位,故亦有“清逊帝”或“清废帝”之称。1917年,溥仪在张勋等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曾短暂复辟但最终失败。1934年,溥仪在日本支持和帮助下登基成为满洲国皇帝,年号“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溥仪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认的“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注4],还是唯一在二十世纪即位的中国皇帝。目录  [隐藏] :张勋发动政变,[编辑]父系[编辑]三岁的溥仪(右)站在父亲醇亲王载沣和弟弟溥杰身边。溥仪的曾祖父是清宣宗旻宁(1820年–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清宣宗死后皇位由皇四子清文宗奕𬣞(1850年–1861年在位,年号咸丰)承袭。溥仪的祖父是清宣宗的皇七子醇亲王奕𫍽、咸丰皇帝奕𬣞的异母弟弟。奕𬣞死后皇位由皇长子清穆宗载淳(1861年-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承袭。同治皇帝载淳是咸丰皇帝奕𬣞唯一存活的儿子,载淳18岁驾崩时没有儿子,皇位由醇亲王奕𫍽和嫡福晋婉贞(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妹妹)的第二子清德宗载湉(1875年–1908年在位,年号光绪)承袭。清德宗驾崩时无子,皇位由溥仪承袭。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子,载沣由奕𫍽和第二侧福晋刘翠妍(1866年–1925年)所生。刘翠妍本是奕𫍽府的包衣,出身汉军旗,后来因为被收房,家族遂从汉军旗抬入满军旗,姓氏从刘氏改为刘佳氏。载沣为清德宗的异母弟弟,由于清德宗的三个同母兄弟都早殇,载沣便成为与清德宗血缘最近的皇室成员。溥仪所处的爱新觉罗家族支系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太后为清德宗(1868年–1913年)的皇后。溥仪的二堂兄溥雪斋(1893~1966)是一名古琴演奏家,也是一名国画艺术家。母系[编辑]溥仪的母亲幼兰是政治家、军事家荣禄之女,瓜尔佳氏。荣禄是清廷中的保守派领袖,也是慈禧太后的坚定支持者。慈禧太后通过把他的女儿嫁入皇室来报答他的支持。瓜尔佳氏被视为清朝满洲八大姓之一。康熙时期的辅政大臣鳌拜即属于瓜尔佳氏。外祖母爱新觉罗氏,是武英殿大学士灵桂的女儿、康熙帝弟常颖的后代。生平经历[编辑]早年生涯[编辑]12岁的宣统皇帝溥仪1906年2月7日(光绪三十二年春正月十四日),溥仪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祖父是道光皇帝旻宁七子咸丰皇帝奕𬣞之弟奕𫍽,外祖父是荣禄,父亲是载沣为光绪皇帝载湉之弟,后继承醇亲王爵位,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载沣生了4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