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doc

上传人:水中望月 2019/4/29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7雷电颂郭沫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教学重点: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感情“严”背后的“爱”。教学难点: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教学方法:,了解作者。,扫除文字障碍教学用具:电子白板教学用时:40分钟教学流程:【搭桥引线、温故知新】“节分端午自准音,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的《端午》诗)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竟渡、吃棕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怎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前置作业、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准备好,教师纠错)课前三分钟演讲。2、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字词练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一、资料助读1、戏曲知识简介2、屈原简介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二、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pèng)射眩(xuàn)目稽(qí)首摆弄:摆布。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解释的内容和生字的注音最好不要出现在学案上)2、学生听读,理解剧情3、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4、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5、合作研讨课文思想内容。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会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6、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深入体会文意。【成果展示,答疑解惑】(学生答疑,教师明确并解惑)【课堂小结,板书梳理】【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或学生小结,说出收获。【板书梳理】雷电颂一、了解相关知识1、戏剧知识 2、屈原简介 3、写作背景二、第五幕剧的剧情和情节结构【达标测评,反思教学】【达标测评】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反思“教”“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过程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