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面的案例分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责无旁殆。一、案例描述潘景聪:今年9岁、男、一年级学生。父母都在外务工,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没什么文化,家庭经济收入一般。这孩子主要表现: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他的课桌和书包常是杂乱无章;书和本子也是“蓬头污垢”的;常与爷爷奶奶撒谎“作业做了交了”“我把作业丢了”,有一次,他给我讲他从未做过家庭作业,成绩不理想。爷爷奶奶有的只是物质上的溺爱。二、情况分析孩子主要是学习上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一般,性格比较内向,常容易把作业放错地方、把笔和其他学习用品丢弃,在家里和学校都不能有条不紊地学习。再加上其爷爷奶奶忙于农活,既没时间管他,也管不着他。因而,使得爷爷奶奶和他缺乏沟通,对他的关爱也就只限于吃穿,从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他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不停看电视,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激情。有时爷爷奶奶干活回家看见他在玩,或未完成作业(其实是不会做),不是给予他实质性的帮助,仅仅是随口问问作业做了没有,因而使得他放任自流。其次,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在农村一个村里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平时都是疯耍,很少干自己份内的事,导致了在学习方面没有任何兴趣。上课极少举手发言,提问到他时也不知他在说什么,有时把耳朵凑上去也听不清楚。特别是在语文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他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他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他的反应能力很差。三、教育对策1、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做作业或加入一个学习小组,监护人和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提醒孩子做作业,在他需要时可以给他帮助。还可以按照交作业的及时程度给予他鼓励或奖励。    2、使用积极而及时的强化,定一个书面协议来规定具体的做法。也可以用老师、监护人相互签字当天的作业,或简短的便条概括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3、在家里规定一个位置做作业,并把学习用品摆放好。先要求监护人在学习上多关心他,多与他交谈,多鼓励他,让他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他渐渐地敢于表现自己。我与廖成程的爷爷奶奶谈了他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不经意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儿童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由此可知,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孩子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孩子父母的积极配合,孩子又有了值得信赖的监护人,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4、善于处理注意力不集中学生问题的教师在一天的学习时间中能把有趣的和比较枯燥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分散开来。而不是让学生重复一项又一项枯燥的学习任务。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经过多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廖成程愿意和其他同学玩了,课间常常看见他与同学愉快地交谈、玩游戏等。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他吧,他的情绪渐渐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并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就这样,我不断地鼓励他,让他在挫折中仍不失自信,促进他心理上的平衡。四、教育效果    一段时间过后,廖成程逐渐地活泼开朗起来。现在和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