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膇书法艺术发展概况薇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因此书法起源于文字的产生,先秦书法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统称为“大篆”。最早的夏代应该就有文字,但至今我们不得见其面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学术界公认最早的文字。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主要记录占卜内容,其笔画纤细方直,结体自由活泼,布局参差错落,自然随意。西周不同时期青铜器上的金文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线条较为圆厚饱满、结字古朴、章法朝整齐方向演进,代表如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等。战国时期的石鼓文气韵古朴浑厚,属于由大篆向小篆变化的过渡的形态。蚃秦朝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形体长方,用笔圆转,整齐规范,体现秦代霸业初兴的时代风貌,现存代表有李斯的《泰山刻石》、杨陵虎符。秦代权、量和诏版上的小篆体现古朴率真的民间风格样貌。膁汉代篆、隶、草三种字体共存,多按功用区分使用。隶书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书体。形体由长方趋向宽扁,笔画拨挑明显,风格多样,有如代表“汉唐雄风”的《张迁碑》、典雅秀丽《曹全碑》、气魄宏大的《石门颂》等;汉代篆书,风格较秦篆开始由圆转趋向方正,代表有《袁安碑》、《袁敞碑》等;汉代草书源于日常书写,将隶书简化快写,简称“章草”。传说史游创造了草书;张芝,被誉为“草圣”。赵壹的《非草书》是目前可见到最早的完整书论,但内容主要是,贬低草书、反对超出实用价值的审美活动,可见当时有人不局限于实用,开始追求书法与生命的融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兼文字学专著,保留很多汉字原始字义,字头以小篆为标准。蒀魏晋南北朝是完成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各种书体均已出现且开始自觉的追求风格与创造。钟繇和“二王”揭开了书法史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影响后世历朝历代。南朝《爨宝子》《爨龙颜》为云南少数民族受汉文化熏陶而立碑,呈现有隶意的早期楷书样貌,方笔为主,古拙中带有灵动之势。现流传的龙门二十品更是魏碑中的精华,为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其中有19品保存在古阳洞,结字方正,笔画粗重,少有圆曲,代表如《杨大眼》、《孙秋生》、《始平公》等造像记,其中始平公造像与诸碑不同的是使用阳刻法,锋芒必露、雄峻非凡。此外还有诸多碑刻、摩崖、墓志铭等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铭》《郑文公碑》等。肇隋唐书法呈现出空前的兴盛气象,对前代既有革新又有创造,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确立了千余年来的“正书”法度。初唐书家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薛稷。盛唐书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此二人有“颜筋柳骨”之誉。行书、草书在入唐以后急速发展,通篇意境、体式变化更大,运笔极速,追求书法的艺术性大于功用,代表书家有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人称“颠张狂素”。《书谱》是孙过庭撰文并书写的书论文章也是历代书法名作精品,提出“古质而今妍”、“五合五乖”等著名书法观,奠定了书法美学基础,《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莄五代时期连年战乱,书坛整体较为落寞,,但是杨凝式实现了唐至宋元的重要转折,其四件传世作品风格各异,如舒朗清秀、妙趣横生的《韭花帖》和狂草《神仙起居法》等芃宋代书法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形成“尚意”书风,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强调书法的自我表现和书家自身的文学修养。在行草书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文人个性。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宋代书家中的代表人物,史称“宋四家”。四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