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孔子的哲学思想虽然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事实上却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范畴的逻辑构架为“道<仁礼>知一中庸”,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沿着相反递进的时序展开:就历史过程看,始于远古、讫于殷周之际的原始人本主义哲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儒学史上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并非空穴来风,撇开其神秘色彩,从思想精髓意义上追溯,则可看得更清楚些:《论语》中有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朱熹则把问题点得更透,在《中庸章句序》中,他写道:“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可庶几也。”(见《四书章句集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作卦辞爻辞,周公制礼作乐,则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的自立。马王堆帛书载:孔子称《周易》“见文王之德”。春秋末年,孔子经历艰苦求学、思索和坎坷的人生磨难,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哲学思想爬梳推演到新的高度。就孔子思想学说的形成史看,孔学经历了“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黑格尔所讲的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9页),是因为史料和考古学的证据不足产生的片面的理解。   世界观   孔子晚年作自我思想总结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又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见《述而》)他一生以弘道为自觉的己任,把闻道视为超越一己之生死的大事,指出:“朝闻道,夕死可也。”(《里仁》)孔子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古代文献,被后世称为《六经》,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除《乐经》佚失外,其余《五经》都在。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提出“经所以载道”(《程氏遗书》卷六),认为圣人作经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传道。   在先秦哲学中,“道”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其含义,一是指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类指规律;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形而上者谓之道;三是运动变化的过程。“道”一字,在《易经》中4见,在《论语》中60见,《老子》中74见,《孟子》中140见。“道”之初义,是指具体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孔子在其晚年,将“道”提升到世界观的境界。   孔子的形上学经历了一个由性与天道的一般探讨到易理研究的过程,其转折点是孔子晚年学《易》。今人郭沂据《论语》、《史记》、《汉书》、帛书《要》等文献认定,孔子学《易》的时间在他五十六、七岁前后。(见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通过对伏羲、文王遗教的再发现,孔子以《易》之道为统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精致的形上学体系。   《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