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荷塘月色教案.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荷塘月色教案.doc

上传人:1006108867 2013/12/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荷塘月色教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荷塘月色
武冈一中王征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是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诵读指导
《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以一种怎样的语气与语调来朗读?
感情基调: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
适宜用柔和的语气、低沉的语调来朗读
四、浏览(听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
?
3.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突然想去荷塘散步?
4. 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为何会如此惆怅、苦闷?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大地之时。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政变以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常,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正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五、提取信息
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六、课堂小结
1、明暗双线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可概括如下:颇不宁静
——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2、结构层次
一(1—3)夜赏缘起“心里颇不宁静”
二(4—6)漫步荷塘“另有一番样子”
月色下的荷塘(水墨荷叶图)
荷塘月***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
荷塘四周月色(蝉唱蛙鼓图)
三(7—10)回到现实“到底惦着江南”
七、诵读思考
1、齐读1-3段,概括各段大意
第1段:点明心境,交代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
第2段:描写去荷塘的小路上的特点。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讨论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放在篇首,有何作用?
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颇”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此句交代独游荷塘的原因,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