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docx

格式:docx   大小:5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docx

上传人:ttteee8 2019/5/4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数学教研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学生掌握得不够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计数单位内容教学的思考。一教学一年级“认数”。教师提出问题:“摆12根小棒,怎样就能看得很清楚?”有学生摆出了如上图的摆法。教师很满意,正想往下讲,但有一个学生把手举得很高:“这一捆扎得太紧,我数不清。”上课教师一愣,但还算机灵,马上问其他同学:“他的想法你们同意吗?”谁知有不少同学都在点头。从这个案例中,能看到成人的思维与儿童思维的差异。对具体物品一个一个地数数,一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整捆的物品,生活中的“整捆”和数学上的“整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在数量上是随意的,后者刚好是“10”根,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正是由于它的确定性,所以,我们成人眼里看到的整捆不用数也知道是“10”的。在上这一课之前,学生已基本具备了数数的基础,但是这种数,是基于经验的。我在另外一个班的45人中进行了调查,让他们数出十几根小棒,能数对结果的占总数的%。但学生的数法,全部是把十几根小棒分开,然后一根一根地数。少数特别细心的学生会把小棒摆得很整齐,觉得这样数更方便。由此,就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认为“捆得太紧数不清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基于学生当前经验之后的“数学化”的。苏教版教材特别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先安排了一根一根地数小棒的活动,再让学生经历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捆小棒表示10的表象。如图: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多年来建构的“十几”是松散型的,现在要一下子把松散型的结构调整成两个部分:“十”和“几”,学生往往不明所以。因此,教学中要实实在在地操作,明明白白地讲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如此操作带来的便利,从而在认知过程中逐步“替换”原有的“松散型”结构,并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感悟计数单位。二计数单位教学,看似思维难度不大,但我在经历大循环教学之后,发现往往就是因为计数单位建构得不充分,掌握得不扎实,影响了后续的学习。1•影响数感的培养。教学苏教版教材二年级的《认数》单元,在认识三位数后,有一道练习题:738里面有个百、个十和个一,学生都能正确填写。几天之后,我把这道题改成如下形式:738=++,有不少学生就觉得很难,不会填。主要原因是他们仅仅从计算的角度去考虑,认为这题数很大,加的时候很麻烦。个别“聪明”的学生想了很久,终于算出类似的答案738=135+269+334。这一现象,说明学生还不习惯从“百”“十”“个”的计数单位角度去认识一个数,缺少对多位数整体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