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论文供给侧改革近日在发改委调研时,李克强总理再次指出,要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事实上,从2015年11月起,在中央高层的讲话中,“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一个高频词。如何解读这一经济术语?它的提出,体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思路的何种变化? 彭元:真正需要的是“去政策性刺激”去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购物,不仅仅是为了买物质,而是购买一种先进文化体验,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不能供给的东西。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新的需求。土地、资本、普通劳动力是无差别的,但创新是需要社会环境才能有效实现的。只有配套的整体机制的改革,“双创”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才能从政治家的口号变成现实。这次供给侧改革是背水一战,已经没有退路了。其实,供给侧改革真正需要的不是政策性刺激,恰恰是“去政策性刺激”。让权力退出市场,让市场主体归位。就像当年邓公主导的改革,许多人把广东、浙江的经济成就归功于改革的政策,事实上,真正的功劳,是重新获得了经济自由的人民。邓公的功劳不在于经济成就,而在于把经济的自由还给了人民。邓沉飞:解决有效需求从根本上讲,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有效需求,是更明晰的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满足需求,创造新需求,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解决的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简政放权、打破区域格局,让现有企业松绑。不能把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改革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炒概念救不了企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刘春雄:中国不缺供给,缺的是有效供给供给侧改革一提出来,马上有人说中国要搞供给学派,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们先谈供给学派,然后再谈供给侧改革。供给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的鼻祖是亚当·斯密,他认为应该让“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后来经济出了问题,就出现了凯恩斯学派。 20世纪70年代出现一种经济现象——滞胀,滞胀有三大现象:经济停滞、失业、通货膨胀。这挑战了所有经济学,因为过去认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存在,这是两种不可能并存的现象。供给学派就是解决滞胀这个经济怪物的。滞胀,简单地说就是经济下滑,但物价却上升。经济下滑,以前经济学家提出的办法是增加刺激,中国过去也一直是这么干的,比如4万亿政策投资,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逻辑是创造需求,然后增加供给。供给学派则提出了一套完全相反的逻辑,即增加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供给学派的两个做法:一是减税,二是减少政府干预。减税的逻辑是: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增加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减税能够刺激供给,带动经济发展。里根就是靠这一套解决美国滞胀问题的,因此供给学派一战而胜。而中国现在并没有滞胀。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中国现在的问题是:经济下滑,就业增加,物价下降。也就是说,中国的问题不是滞胀,只滞不胀,不符合供给学派的适用条件。并且中国目前是供给过剩,并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中央一提出供给侧改革,马上有人提出中国要实行供给学派的政策,我有点看不懂。当然,也许是我修炼不够,才看不懂。最近总理又提出供给侧改革与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