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90例临床观察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作者:陈兴华余勇2006-8-20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的疗效。方法在前人针灸治疗脾虚证的针灸穴位基础上筛选足三里、三阴交两穴,针后加隔姜灸。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治疗前胃排空延迟者,经治疗后复查胃内钡条残留率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专题推荐:临床快报药市动态违法广告医保动态药品价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识妇科课堂医改动态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的疗效方法 在人针灸治疗脾虚证的针灸穴位基础上筛选足三里、三阴交两穴,针后加隔姜灸。结果 经针刺、隔姜灸1疗程后,患者食后腹胀、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明显,%、%。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治疗前胃排空延迟者,经治疗后复查胃内钡条残留率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结论 本法具有取穴少、效果好、操作简便的优点,临床治疗胃病(脾虚证)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关键词】 胃病(脾虚证);针刺疗法;隔姜灸      胃病患者兼见脾虚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型之。西医治疗,除对症处理外,无特别对策。在门诊我们采用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患者,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中,系我院消化科于2004年1~12月期间所收集的病例,其中门诊30例,住院6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为18~65岁之间,以50~65岁的中老年居;病程最长为2年,最短3个月,以6~12个月多见。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制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气虚主证:①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白;②脉细弱;③体倦乏力;④神疲懒言。(2)脾虚主证:①胃纳减少或食欲差;②便不正常(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③自觉胃部饱胀,食后腹胀。(3)次证: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口泛清涎,腹痛绵绵,或得食则减,或遇劳则发,肠鸣,消瘦或虚胖,面色萎黄,唇淡,短气,失眠不寐,排便无力,小便清长。气虚主证2个加脾虚主证2个,或气虚主证舌象加脾虚主证2个,或气虚主证舌象加脾虚主证1个加次证2个,即可诊断脾气虚证。  病例选择标准 凡符合脾气虚证的诊断及辨证的患者,并排除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均可纳入试验病例。从西医病看,最常见为慢性胃炎、吸收功能不良综合征、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胃切除术后等。  治疗方法  针灸处方与治法 按针灸学教材取穴方法,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两穴,均用提插、捻转补法治疗。操作时,取双侧共四穴,先针后灸,留针30min,足三里与三阴交交替施灸,如第1天灸左侧的足三里,右侧的三阴交,第2天则灸右侧的足三里,左侧的三阴交。灸前将鲜姜切成片,~,约5分硬币之厚度,面积大于艾柱的底面。再将姜片中央穿刺个小孔,置于穴位上,然后把蚕豆大小样艾柱置于姜片上,灸4~6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感觉灼热时换姜片,务必其温热透入肌肤,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