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七年级传统文化课时备课第_三_单元第_1课总第_4课时课题:《明月何皎皎》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李红莲复备人:李红莲授课日期:2014年3月日【教学目标】。,领会古人的思乡怀人的感情。《古诗十九首》,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古人的思乡怀人的感情。【学情分析】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学生从小就学诗背诗,学习本课应该不难。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继续受到经典文章的滋养,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习过程】复备一、导入新课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其十九《明月何皎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学习新课诵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⑤,泪下沾裳衣⑥。[注意的词语:①罗床帏:罗帐。②寐:入睡。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⑥裳衣:一作“衣裳”。[2]诗文翻译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复备三、畅谈感受这首诗的含义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吗?请读灵犀一点后思考。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