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一、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不朽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提出了后人称为绝对利益学说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为: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国家
X产品
Y产品
共计
分工前
A国
1
2
4
B国
2
1
分工后
A国
3
0
6
B国
0
3
一个2X2的模型:A国和B国,且A+B=W,每个国家均生产X、Y两种产品。
A、B两国劳动耗费均为3单位。在分工前,A国生产X产品只耗费1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要2单位,B国相反。此时,A国在生产X产品上占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全世界X、Y商品共4单位。
进行专业分工之后,A国将全部的3个劳动单位用于生产3单位X产品,B国将3个劳动单位全部用于生产3单位Y产品。两国按照1X:1Y进行X产品和Y产品的交换,两个的消费总量均会有所增加。全世界X、Y共6单位,较之分工前各增加一单位。在A、B两国组成的世界总消费也得到了提高。
二、绝对利益说图解
x
Y
A国
x
Y
B国
隐含世界贸易价格
隐含世界贸易价格
假设A国与B国各生产X与Y产品。左图为A国的基本情况,右图为B国基本情况。图形表明,当两国发生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后,两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出现了空间上的分离。
A国的产业优势在于生产、出口X产品,B国产业优势则在于生产、出口Y产品。因此A国使用全部资源生产X产品,并用X产品按照国际交换比率Tw交换Y产品进行消费。
三、绝对利益说的其他有关叙述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定义。
认为社会财富应该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衡量,而不是单纯的贵金属的保有数量;政府应鼓励经济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斯密从货币流的调整机制出发认为,贸易的顺差与逆差事实上存在自动调节机制,会导致贸易自动向平衡的方向发展。贸易的利益是双方的,这样才能使贸易得到正常发展。
国际贸易也是一国解决生产剩余、消除过剩的方法之一,来解决生产能力和消费偏好之间的矛盾。
四、对于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评价
一)、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
斯密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以便利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进入国际市场。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两难境地。
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无法说明X、Y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第二节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假设前提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即A+B=W)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劳动同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