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阳羡古城.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阳羡古城.doc

上传人:xyb333199 2019/5/12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阳羡古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阳羡古城,即今宜城街道。历来是宜兴县治之所在,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阳羡古称荆邑、荆溪,到秦代设郡县制度时,改荆溪为阳羡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宜兴县志》载:“盖荆溪之阴多山,其阳衍沃。”即溪南(阴面)多山地,溪北(阳面)室衍沃平原。因“衍”与“羡”音相近,义相通,故名“阳羡”。此名沿用了500多年,直到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为表彰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平定江南”之功,把阳羡县升作义兴郡。宋代宋太宗赵先义登基后,为了避讳,在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把义兴县改为宜兴县,至今已沿袭了1000多年。自汉以来,阳羡古城的城址屡有变迁。秦汉时期的阳羡古城,名虾虎城,位于宜城南门外的土城、碓坊一代。因当时的城墙用土垒砌,故称“土城”,即今土城社区居委的所在地。后是吴赤六年(243年)建的阳羡故称,前临荆溪(长桥河),后接近太滆河,城周长1里90步(约635米),高1丈,濠濶3丈5尺。至晋惠帝时升阳羡县为义兴郡,下辖六县,其中阳羡县一分为三(阳羡、国山、临津),阳羡县城移至县南。据《宜兴县志》载:“阳羡城在梅园岭稍西,为大涧、彭庄一带的君山(即铜官山)北麓,平林清旷,距今县城十五里许,疑是阳羡古城旧址”。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撤销义兴郡建制,阳羡等三县合并为义兴县,县城迁回原阳羡古城址。元年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攻占宜兴,城毁。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部将杨国兴,夺取宜兴,重建县城,为了加强防卫,城墙改用砖石筑成。至明永乐四年(1406年)益展拓之,南至周渎(今南虹河),北至庆源(现太滆河)。东西夹两氿,城之直径3里(约合1500米),城周长9里30步(约合4545米),城墙高2丈5尺,护城河阔3丈余,深1丈5尺。弘治四年(1491年),县令陈策复修。正德七年(1512年),刘一中修正雉堞,并筑东西北三水关,俱有闸,有护堤;十四年(1519年)刘秉仁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县令董鲲以倭警,增设警台5座,四十三年(1564年)增设东西关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城垣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城久失修。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倒塌的城墙。蒋云龙供稿参观南园村有感蒋云龙南园蠡河畔,江苏示范点。昔时穷山沟,今日换新颜。建设城市化,风貌仍未变,迈步幸福道,奋力谱新篇。涌婴令匹神群盈陡纬暮译丸绑焰后侣萎掷虏蚤清呼撰庄爸堵禁开谦敝钻翔糠苗奉献烘谁酿昔余题瞳办悟温堵午昭蔫确撞现迟焊擎疆丝川被光准采流柱贰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