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讲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一、动机与需要、诱因动机(motivation)是指促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具体而言,动机是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在动力。具有三方面功能:(1)激发作用;(2)导向作用;(3)调节作用。动机产生依赖两类因素——需要和诱因。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已经表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且受学习任务难度的影响,该规律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具体地说,学习动机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时,则可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过低时,个体对学习活动态度冷漠,学习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三、学习动机的类型根据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的范围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下的学习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内化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范式下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用S—R来解释学习的发生,也同样用该范式来解释动机。该理论认为,个体先前的某种学习行为受到了强化,使该行为和某种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牢固的联结,因此个体就具有了某种学习倾向。二、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由麦克莱兰德和阿特金森提出。阿特金森于1963提出了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接近成就目标的趋势是由三个因素决定:成就需要或渴望成功的动机(Ms),成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Ps)和成功的诱因值(Is):Ts=Ms×Ps×Is阿特金森区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不同倾向: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败的需要。为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动机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于力求成功的学生可以安排成功率为50%左右的任务,而对于避免失败的学生则应安排竞争性小的环境,给予他们及时积极的反馈,避免失败感,提高效能感,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三、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海德将归因方式分为个人归因(内部归因)和环境归因(外部归因)。罗特将归因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韦纳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体的归因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认为一般人对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往往归结为以下6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韦纳将这六个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点(内控-外控)、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和可控性(可控-不可控)。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韦纳的归因理论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归因。(1)根据学生的归因预测其后继的学习动机。(2)长期消极归因有碍学生的人格成长。(3)教师的反馈会影响学生的归因,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4)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