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审计学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学习目标
第一节审计证据
第二节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小结
学习目标
了解审计证据的含义。
了解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一般掌握审计证据的特征。
重点掌握审计证据的种类。
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作用及种类。
一般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内容和方法。
重点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和编制要求。
第一节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
收集、整理、评价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工作。
审计证据关系着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
二、审计证据的特征
(一)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1. 基本含义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又称足够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它是注册会计师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要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必须建立在有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之上。但这并不是说,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越好
2. 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因素
(1) 审计风险。
(2) 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
(3) 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
(4) 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
(5) 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6) 经济因素。
(7) 总体规模与特征。
(二)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1. 基本含义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并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密切相关。
2.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相关联。
例如,存货监盘结果只能证明存货是否存在,是否有毁损及短缺,而不能证明存货的计价和所有权的情况。
3.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应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及时性和客观性的影响。
可靠性判别标准
(1)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
(2)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
(3)注册会计师亲自获取的证据比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可靠
(4)获独立的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比未获确认的内部证据可靠
(5)内部控制较好时提供的内部证据比较差时提供的内部证据可靠
(6)能相互印证的审计证据比无法印证的证据可靠
(7)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
(8)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