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代表性传承人.doc

格式:doc   大小:92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代表性传承人.doc

上传人:lidaojuna2 2019/5/18 文件大小:9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代表性传承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试行稿)《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抢救性记录就是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按照工作计划,“十二五”时期,文化部将组织完成至少300名年老体弱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本工作规范就是为各地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提供基本的操作规程和标准,使各地抢救性记录的成果具备统一的规范格式和体例,以便于数据统一保存、传输和使用。各地在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过程中要认真按照本工作规范的要求开展记录的各项工作;其他,如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也可参照本工作规范。本工作规范是以开展过抢救性记录的一些单位和地方的实践成果为基础,经过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反复修改才形成的。由于各省情况各异,开展记录工作的单位能力不一,本工作规范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各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因此本工作规范为试用版,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各地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及时向工作规范的制订部门进行反馈,以便为下一步开展修订工作打好基础。 23附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的传承人,均应确定为记录对象。各省非遗中心要根据项目濒危情况和传承人身体状况,经过前期走访联系,与传承人充分沟通协商,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记录次序和记录时间,开展记录工作。对传承人开展记录前,要填写《传承人基本信息登记表》(见附件1),同时制定工作方案,做好预算。(见附件2)附件1:传承人基本信息登记表附件2:。小组成员包括项目负责人1人(应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专家顾问至少1人,导演1人,摄像2-3人(其中包括图片摄影1人)、录音1人,后期1-2人。如果是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区或重方言区,需专门翻译人员1人。分工可兼顾,并根据项目规模、工作量适当增减人数。项目负责人:负责传承人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调查提纲设计;拍摄记录过程中的提问、记录;填写工作日志;后期转录、校注、编辑、整理。专家顾问:负责项目拍摄的专业指导,如果条件允许,可担任口述采访者。需是项目相关领域的学术或民间研究专家,全程参与项目工作。若专家年龄较大,在尊重其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身体、健康等因素,适量参与工作。若专家担任采访者工作,建议其年龄不高于60岁。导演:负责整体拍摄内容及质量,统一指导现场拍摄、录音、用光以及后期剪辑等。要求至少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或具备一定的拍摄基础。摄像:负责数字化影像记录,现场摄像、摄影,完成导演及项目拍摄要求,填写场记单、工作日志中相应内容。要求至少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录音:负责拍摄现场录音,要求熟悉录音设备,能准确判断现场录音环境并作出解决方案,至少有两年以上此类工作经验。后期:负责文献片、综述片的剪辑制作,影片制作过程中的调光、调色、艺术化处理等工作内容。要求至少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翻译:负责为采访者和被访者之间翻译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促成访谈双方交流顺畅。要求最好为采访地本地人,精通当地语言,文化程度较高,对项目有一定了解。如需委托第三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