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curses的历史与版本   cureses最早是由柏克莱大学的BillJoy及KenArnold所发展出来的。当时发展此一函式库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程式对不同终端机的相容性而设计的。因此,利用curses发展出来的程式将和您所使用的终端机无关。也就是说,您不必担心您的程式因为换了一部终端机而无法使用。这对程式设计师而言,尤其是网路上程式的撰写,是件相当重要的一件事。curses之所以能对上百种以上的终端机工作,是因为它将所有终端机的资料,存放在一个叫termcap的资料库,(而在第二版的SystemV系统中,新版的curses以terminfo取代原来的termcap)。有了这些记录,程式就能够知道遇到哪一种终端机时,须送什麽字元才能移动游标的位置,送什麽字元才能清除整个萤幕清除。(*注一)。   另外,本文的介绍以SystemV的curses版本为主。■如何在您的程式使用curses?   在您的C程式的档头将<>include进来。,系统会自动将<>和<>一并include进来。另外,在SystemV版本中,<>这个函式库也将一并include进来。     #include<>     main()     {       ::       ::     }   当然,。■pile)   当您编辑好您的程式,在UNIX提示符号下键入:     %/usr/[]-。或     %/usr/[]-lcurses-ltermlib(*注二)■如何开始我的第一个curses程式?   在开始使用curses的一切命令之前,您必须先利用initscr()这个函式来开启curses模式。   相对的,在结束curses模式前(通常在您结束程式前)也必须以endwin()来关闭curses模式。     #include<>     main()     {       initscr();       ::       ::       ::       endwin();     }   这是一般curses程式标准的模式。   此外,您可以就您程式所须,而做不同的设定。当然,您可以不做设定,而只是呼叫initscr()。   您可以自己写一个函式来存放所有您所须要的设定。平常使用时,只要呼叫这个函式即可启动curses并完成一切设定。   下面的例子,即是笔者将平常较常用的一些设定放在一个叫initial()的函式内。     voidinitial()     {       initscr();       cbreak();       nonl();       noecho();       intrflush(stdscr,FALSE);       keypad(stdscr,TRUE);       refresh();     }各函式分别介绍如下:□initscr()   initscr()是一般curses程式必须先呼叫的函数,一但这个函数被呼叫之後,系统将根据终端机的形态并启动curses模式。□endwin()   curses通常以呼叫endwin()来结束程式。endwin()可用来关闭curses模式,或是暂时的跳离curses模式。如果您在程式中须要callshell(如呼叫system()函式)或是需要做systemcall,就必须先以endwin()暂时跳离curses模式。最後再以wrefresh()doupdate()来重返curses模式。□cbreak(),nocbreak()   当cbreak模式被开启後,除了DELETE或CTRL等仍被视为特殊控制字元外一切输入的字元将立刻被一一读取。当处於nocbreak模式时,从键盘输入的字元将被储存在buffer里直到输入RETURN或NEWLINE。在较旧版的curses须呼叫crmode(),nocrmode()来取代cbreak(),nocbreak()□nl(),nonl()   用来决定当输入资料时,按下RETURN键是否被对应为NEWLINE字元(如\n)。而输出资料时,NEWLINE字元是否被对应为RETURN和LINDFEED。系统预设是开启的。□echo(),noecho()   此函式用来控制从键盘输入字元时是否将字元显示在终端机上。系统预设是开启的。□intrflush(win,bf)   呼叫intrflush时须传入两个值:win为一WINDOW型态指标,通常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