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监测技术管理指南(上海地铁).doc

格式:doc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监测技术管理指南(上海地铁).doc

上传人:wangzhidaol 2015/11/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监测技术管理指南(上海地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上海轨道交通工程
监测技术管理指南
上海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
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
目录
1. 总则 1
2. 管理要求 2
建设单位 2
勘察单位 2
设计单位 3
监理单位 3
总承包单位 4
监测单位 5
现场管理 6
数据管理 8
3. 技术要求 10
一般要求 10
监测方案 11
监测项目 12
监测频率 13
监测报警 15
监测点的布设 16
监测方法和监测要求 22
4. 检查与考核 30
一般规定 30
现场检查项目 30
红黄牌处置要求 31
附件监测工作记录表式
总则
1) 为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监测专项管理,规范监测单位和相关单位的管理行为,明确监测工作的重点和要点,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使监测工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成果可靠,根据相关标准规范,结合申通集团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文件,制定本指南;
2) 本指南所称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监测,是指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涉及工程安全的部位和周边环境,采用专业工程测量仪器和各类传感器进行日常观测和变形测量,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上报的工作;
3) 本指南适用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监测工作;
4) 建设单位应当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与所监测工程施工单位没有隶属或利害关系的监测单位,对工程关键部位、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和重要的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5)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监测实行准入和考核评价制度;
6)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均应实施监测,对涉及深基坑、区间、联络通道等对周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原则上一个标段由一家监测单位承担;同一工程的主体和附属结构原则上由一家监测单位承担。
管理要求
建设单位
1. 在工程开工之前,宜由建设单位负责进行监测工作招标,确定实施监测工作的专业监测单位;
2. 建设单位应对监测单位进行考查,监测单位与设计、监理或总承包单位之间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不得选用;
3. 建设单位可建立合格分供方(监测专业)名录,实行准入和考评制度,年度考评不合格的单位,予以清出,同时不断考查并引入社会优质资源进入名录;
4. 建设单位对监测单位实施考核评价,以工程为单位,实施过程中进行过程考核,工程完成后进行综合考评和记分。同时年度进行汇总,作为准入清出重要依据;
5. 建设单位对监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主要管理人员到位率、方案合理性、测点成活率、数据上传及时性、监测数据真实性、报警销项率等重要指标;
6. 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向监测单位和总承包单位提供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物探报告、设计文件及其他前期探测文件,并进行详细的交底;
7. 建设单位应牵头组织总承包单位和相关单位对周边环境作专项排摸,对有争议的部位进行调查取证,对重要建构筑物、道路、管线或既有地下重大基础设施应向相关权属单位了解情况,与之共同拟定监测报警机制,并形成书面意见;
8. 除常规的建设管理措施外,建设单位还需要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施对监测工作的日常管理。
勘察单位
1. 工程开工前,勘察单位应对工程场地范围内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详细的交底,对地质评估须有明确性意见,对不良地质状况需作详细说明;
2. 如由于工程需要进行补勘的,勘察单位应予积极配合及时做好补勘工作。
设计单位
1. 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本身要求,并针对周围建构筑物、管线等工况特点及环境条件,制订各工况条件下监测项目分阶段控制指标及各监测项目的报警值,提交建设单位组织论证,并纳入设计总体方案提交专家评审;
2. 设计单位根据论证意见和专家评审意见明确各项监测控制指标和报警值,并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和确认;
3. 工程发生变更或发生涉及监测的调整时,设计单位应会同相关单位及时对监测控制指标和报警值进行调整;
4. 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提出重点监测部位和监测要求,特别对深层土体和承压水位的观测应提出明确要求,向监测单位作详细交底;
5. 在工程发生监测报警时,设计单位均须到场并应积极参与分析研究,会同相关单位提出措施要求,防止不利趋势进一步扩大;
6. 设计单位应对监测的过程小结和最终总结进行评价。
监理单位
1. 监理单位须对监测单位和监测方案进行审核,重大工程的监测方案应随同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评审。监理审核内容应包括:
1) 监测单位企业资质、人员数量和资格;
2) 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的型号、数量、精度和有效期;
3) 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和监测点的布置;
4) 监测报警的设定和报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