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分析揣摩文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的表达效果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本文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全文的神韵,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和叠音词等表情达意的技巧。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借助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3,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写景层次。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说明:本单元以抒情散文为主,包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欣赏抒情散文,首先要由“感”入“悟”,体味文中渗透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一个景、同一件物、同一种状况,由于每个人不同的处境、个性等等,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怀。散文中的情,往往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同时,散文中的情还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时代的烙印。我们在品味散文时,一方面要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自身的方方面面,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欣赏抒情散文,要重视艺术手法的赏析。艺术手法因文而异,有的是借景抒情,如《荷塘月色》,有的是托物言志,如《我的空中楼阁》。此外,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也是必不可少的。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为文坛上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诗人、散文家,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诗文选集》。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三,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却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