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定向能武器,在很小立体角内定向传输能量来打击遥远目标的武器。英文简称DEW。定向能武器能在大气或真空中以很小的立体角(半锥角10-5~10-7弧度)传输能量,其传输速度等于光速(激光束)或接近光速(高能粒子束)。所以,它能在瞬间打中远至几千千米外快速运动的目标(例如洲际弹道导弹的助推器、母舱、诱饵和军用卫星等),将其摧毁或予以识别,并可迅速再次瞄准。定向能武器通常包括定向能束源、发射传输系统、目标捕获跟踪识别和杀伤评估系统等部分。[1]定向能武器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常规定向能武器,包括各类激光、高能粒子束(中性氢原子束和电子束)武器;另一类是核定向能武器,包括核泵浦X光激光器和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的定向电磁脉冲弹和定向等离子体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在内的定向能武器,分别处于预研、研制以及基本技术和原理方案的探讨阶段,估计将在22世纪初叶陆续投入战场,并对未来战场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1]可作定向能武器的激光器主要有:化学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X光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器和γ射线激光器。定向能武器部署方式分天基和地基2种。天基部署是指把定向能武器设置于轨道高度为千千米级的卫星或作战平台上。化学激光器、核泵浦X光激光器、γ射线激光器具有很高的能量重量比,因而可用于天基部署;中性粒子束主要用作目标识别,它仅能在高空(120千米以上)运行,故只能用于天基部署。另一类如准分子激光器和感应直线加速器型自由电子激光器,能量重量比小,重量和体积很大,只能用于地基部署。[1]定向能武器技术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大量的科学和工程上的困难问题有待解决:它的关键部件激光器和中性粒子束的一些性能还必须提高十倍到几百倍,尚需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才能对它的效能、生存能力和效费比作出比较确切的判断。[1]中国中国很关注的一项军事技术是发展定向能武器系统。由中国核武器之父王淦昌教授等人发起的在国内外很有名的863计划,推动了定向能武器的研究。863计划中,大多数项目是与反卫星、反弹道导弹和防空有关的应用系统,但郭贺中(音译)教授的提议,加快了高能微波(HPM)束武器的研究,这种武器的作用是压制敌人的C3I和防空系统。HPM武器的威力相当大,如果将巡航导弹的弹头中装入一个高能微波束发生器,它将使目标附近大范围区域中的电子设备失灵,产生的破坏能力比相同大小的常规弹头高了许多倍。在1990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曾试验了这种技术(可能借鉴了前苏联的技术),美军的AGM-86C巡航导弹经过改进后,装备了HPM弹头。[2]美国专家曾对中国研制HPM武器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但是,中国在基础物理研究上的丰富经验,加上前苏联专家在开始阶段的一些帮助,使研究工作进展很大。HPM武器的一个核心部件被称为螺旋爆炸电磁流束压缩发生器(FCG),在前苏联时代用于民用和军事用途,FCG提供了非常高的能量密度和稳定的发射时间,适用于HPM武器,相信中国已经研制出了这种装置。在实验中,中国的科技人员成功的在100纳秒时间内,,下一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使能量“聚焦”,发射在正确的区域和目标之上。如果所有潜在的问题能够解决,那么HPM弹头就能部署在象Kh-55或Kh-65等巡航导弹上,可以破坏的有效范围将达到半径为300到500米的区域,换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