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心得.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心得.doc

上传人:653072647 2019/6/1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心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心得篇一:小学数学课听课心得板底小学数学课听课心得本学期听了田维相老师三年级二班的数学、陈健华老师五年级二班的数学、陈会老师学前班的数学等课,课堂上老师们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一、独特的情境创设田维相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二班数学《对称》一节时,使用自己不同的站姿(立正、单手叉腰等情况),让同学们判断对不对称,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研究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对称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平时的教学,创设的情境应该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二、把课堂还给学生陈健华老师在学生做练习,下去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思路可能错了,但他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继续研究,让学生完成应该完成的思维过程,多数同学会在失败中找出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少部分错了的会在过后的教师板书讲解中理解、纠正。陈健华老师的教学,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很少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次的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要把老师们教学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服务。陈义2016年04月篇二:听课心得体会听课体会隐珠中心小学芮灏 2016年3月13日,我去第二实验小学参加了青岛市小学数学区域联动暨模型思想专题研讨会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讲课,授课的教师的激情演绎,收获颇多。一、课堂彰显扎实的魅力。找不到那种过于追求外在形式的热闹场面,看不到那课堂中的花哨,从课堂中能够看出的是作课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感受到的是真实、扎实的课堂。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来设计,常规性的教学内容既有新意又扎扎实实,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追求本真,体现高效,此次数学课堂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实”的魅力。知识的探究大多能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已有的经验基础,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说、思,真正自己的发现和探究,把知识变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二、设计突出过程的生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本次观摩课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授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让他们感受如何学习。三、教学凸显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三节课,教我认识了“深度”。“深度”不仅表现在知识教学挖掘深,也表现在课堂中所含有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有了思想和方法,才会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享用终生,这才是有效的教学。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确实是一门艺术。一节精彩的课,既要有好的课堂设计,又要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数学的思想方法,要有深度。反思我的课堂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只要自己多看多学多思,借鉴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融汇贯通,就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成熟起来。篇三:听课心得体会听席建波老师《乘法分配律》有感何建琼 2016年5月20日上午,参加大山小学数学教师听课,我有幸聆听了席老师的现场授课。席老师讲授的是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她用三年级的学生来完成了这节课。她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眼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建模过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共分为六个层次:1、读懂情境图。2、筛选数学信息。 3、发现并提出问题。4、分析解决问题。5、建立数学模型。6、解释与应用。一、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课堂开始,席老师首先出示花坛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发现问题。在学生筛选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左边的花坛中每行有12朵花,共8行。右边的花坛里每行有8朵花,共8行以后,吴老师给学生进行了及时的课堂评价,把掌声送给了这个学生,并且表扬他说:用数学的眼睛发现了很有价值的数据。引导学生开始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紧接着,通过动画,把花坛覆盖,展现出长方形的花坛,接着让学生筛选数学信息:左边的花坛长12米,宽7米;右边的花坛长8米,宽7米。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吴老师提问到:你想求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求花坛的周长、面积、花朵的数量、以及左边与右边的大小关系等等。吴老师在此时做出了重要的引导,让学生把问题聚焦在: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