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王羲之辞官归隐之谜.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羲之辞官归隐之谜.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9/6/2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羲之辞官归隐之谜.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选自本人为《绍兴历史文化之谜》之撰稿(西泠印社出版社,)]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尽人皆知、唯一被后世尊为“书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尽善尽美”,尤其是他写的《兰亭集序》名扬天下。但是,他在仕途上却不是很得志。就在兰亭聚会后的第三年(公元355年),王羲之放弃了二十多年的“官龄”,彻底告别了官宦生涯,拖儿带女来到剡县(嵊县)金庭,过起了隐居生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辞官归隐之路的呢?史书中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王羲之晚年笃信道教,隐遁山林是理所当然的;也有的说,王羲之由于不堪“政敌”王述的百般刁难,觉得仕途渺茫,闹了一番情绪后,才愤然辞职的。其实,王羲之辞官归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既有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上方面的问题。根据史料记载,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南下文化士族。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从上到下,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当时,会稽山水俱佳,是当时名士们的聚集地。平时,王羲之最爱与这些清淡名士和佛家名僧交游,而他本人则奉事道教,他们彼此引为同道,向往隐遁山林、服食养性、清淡遨游的生活。在剡中,他常常与道士许迈修炼深山,遍游诸郡名山,并慨叹“我卒当乐死”。事实也正是如此,游山玩水、携子抱孙、访道服药、读书写字,构成王羲之晚年的生活画卷。由于王羲之的为人、政声和盛名,朝廷上谢万等好友和有识之士,不断地写信给他,希望他重返廊庙为国出力。对于他们的好意,王羲之都谢绝了。可见,王羲之晚年入剡隐居,归真修道,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夙愿。而且,王羲之本来就对仕途并不感兴趣。他自己也曾经表示,“吾素自无廊庙志",就是不想当官。虽然,在年少时,他的才学就为吏部尚书周凯、大将军王敦所赏识,并冀以厚望。入仕后,当他还是一个小小的秘书郎(整理和校阅宫中文库中图书的小官)时,征西将军庾亮就请他当参军,不久又升任长吏。当时,王羲之还只有二十三岁。尤其是扬州刺史、中军将军殷浩(?—356),称王羲之“清鉴贵要”,并多次向朝廷举荐他。朝廷也多次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可都被王羲之推辞了。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不乐意待在京城里,而是想远离朝廷。这样既可以不受朝规约束,又可以以游历名山胜水为乐事。确实,王羲之辞官归隐的政治原因是,他的朝廷“靠山”殷浩不幸倒台。353年,殷浩不肯听从王羲之的劝告,再次北伐,结果在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第二年,殷浩的政敌桓温便上疏弹劾他,说他连年北伐,粮械费尽,朝野胥怨,不宜再担任执政之位。晋穆帝和当朝宰辅司马昱虽然心中偏向殷浩,但由于桓温大权在握,拥有强兵,且坐镇江淮,又有平定川蜀有功,没有办法,只好解除殷浩一切职务,废为庶人,告老还乡,后来被流放到东阳信安县(今浙江衢州),整天在家书写“咄咄怪事”四字,后来在愤懑中死去。不久,朝廷由守丧期满的原会稽内史(即王羲之前任)王述接替殷浩担任扬州刺史。这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后半生的政治前途甚至人生轨迹。那么,王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与王羲之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恩怨?王述(312—373),与王羲之同年同宗,又同为太子晋裔孙,前者出生太原王氏大族,后者出生琅琊王氏望族,两人门第相当。据《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向来看不起王述,而且多次污辱他。王述在任会稽内史时遭母亡故,便去职守孝,暂时留在山阴县办理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