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宏观经济学》讲稿
经济系西方经济学教研室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一、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用以说明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他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使双方都得到好处。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劳动)数量来衡量。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劳动)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表1-1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1)
大米(吨)
小麦(吨)
中国
100
50
美国
80
100
表1-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的产品产量)
大米(人均产量)
小麦(人均产量)
中国
美国
表1-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
大米(劳动投入量)
小麦(劳动投入量)
中国
美国
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
假定两国的劳动力均为100个。
自给自足:
中国:大米产量50吨,小麦产量25吨。
美国:大米产量40吨,小麦产量50吨。
合计:大米产量90吨,小麦产量75吨。
专业分工:
中国:大米产量100吨,小麦产量0吨。
美国:大米产量0吨,小麦产量100吨。
合计:大米产量100吨,小麦产量100吨。
假定两国均保持其优势产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多余部分用于与对方交换自己所需的劣势产品;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为 1比 1。
交换结果:
中国:大米拥有量50吨(自产),小麦拥有量50吨(进口)。
美国:大米拥有量50吨(进口),小麦拥有量50吨(自产)。
贸易所得:
中国增加小麦拥有量25吨;
美国增加大米拥有量10吨。
所以,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无法解释各种产品的生产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均具有绝对劣势的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二、parative Advantage]
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绝对优势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非仅仅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相对优势的衡量办法:
①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②相对成本——一种产品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③机会成本——为了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