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内蒙访古补充注释——关于古长城.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内蒙访古补充注释——关于古长城.doc

上传人:840122949 2019/6/3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内蒙访古补充注释——关于古长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蒙访古补充注释——关于古长城赵武灵王除了倡导“胡服骑射”外,另一大功绩就是筑赵长城。赵国在武灵王前已筑过长城。,因此又把赵长城大加修缮与扩展,这才有赵武灵王筑长城的说法。赵长城自代郡经阴山至高胭,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秦统一后,赵长城东段与燕长城联结,成了当时最靠北边的长城。到西汉武帝时代,北方实际统领地区又较秦代扩展了好几百里以至千余里,于是长城的防御设施亦向北推移。《汉书》载公元前103年光禄卿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沿途“建塞徽,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这里的“外城”就是指秦长城以北数百里外的另一条汉长城。至今在内蒙、甘肃等地还保存着这些汉长城的遗迹。它以列城、障塞、烽隧作为主要的防御据点,各据点间联结着比较低矮的城墙,有些地区仅依险要地形作屏障,连城墙都加以省略。古代俗称长城以北为“塞外”或“关外”,出长城也叫“出塞”。一般所说“塞”,是指边界上的险要处,也指筑于要隘处的小城堡,如课文中提到的汉代名塞高阉塞(属朔方郡)、稠阳塞、五原塞、光禄塞(均属五原郡)等均是。古人往往“障塞亭珑”连称。障亦作邹,又称亭障,也是筑于边疆险要处的防守堡垒。“亭”则是候望警信的场所。“隧”即“烽馗,也叫烽火台,是专为传递信号用的高台建筑物。平时在高台上树立通讯标志,并放置柴草、狼粪。(据说狼粪多烟,过去描写战争有“遍地狼烟”。)一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举火,相继传递信号,直至把情况传到目的地。这是我国古代在通讯联络方面的一大创造,它早在商代就已经使用,直至明清时仍在沿袭。 xxhttp:///温馨提示:1、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相关文章和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2、声明:本篇为xx原创,不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