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武汉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时期,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武汉以文化发展巩固超大城市地位、促进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规划纲要》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制订本规划。序言“十二五”时期,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掀起热潮,学习型城市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武汉道德模范“群星现象”备受瞩目,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文化五城”建设持续推进,辛亥革命博物馆、长江文明馆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博场馆以及楚河汉街、光谷国际网球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标相继建成,“文艺汉军”影响持续扩大,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琴台音乐节、武汉设计双年展、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等一批文化节会蜚声中外,全民阅读广泛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大学与城市深度融合,城校一体化步伐加快。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企业信贷风险池基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一系列财政金融支持举措先后实施,汉秀剧场、电影科技乐园、周大福(武汉)珠宝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快速形成,“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示范工程辐射带动效应明显,新闻生产力极大解放,市属媒体共获中国新闻奖27件(其中一等奖3件),以九派新闻为代表的新媒体影响力日益扩大。城市形象塑造取得突破,首个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正式确立,多渠道、多元化、多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大格局初步形成。当前,我市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多项国家战略在武汉的实施,充分发挥超大城市的核心和引领作用,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为武汉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保障更加有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动力更加强劲;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参与文化的热情为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群众基础更加扎实;城市不断提高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宽阔舞台,武汉文化“走出去”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存在差距,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还不多,制约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未来五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奋力促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大武汉复兴。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更高标准全面推进思想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文学艺术创作质量、新闻舆论引导质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城市形象传播质量,为实现“一个率先、三个升级版”目标,为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二)基本原则加快文化创新发展。将创新作为引领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文化领域的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引导创新资源向文化发展聚集,推进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推动全社会各领域树立大文化理念。推动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注重文化绿色发展。引导文化产业集约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