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学理论读书笔记本书总体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内部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总的说来,作者的立场是坚持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文学的“文学性”和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接下来是对每部分的细致解读:在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作用,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文学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而文学研究,是一门不能称为科学的知识或者学问。作者认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研究”是不应分割开来的。真正的文学研究应是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具有“系统性”。接下来便是如何对文学艺术做研究的问题。之前有人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寻求文学创作的因果规律和客观性、确定性等。但这样的研究方法仅适用于有限的文学研究。随后,作者比较了“文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或者准确的说比较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当然是符合上述特点的。事实上,文学研究多是为了研究它的与众不同之处,研究它的个性与独到的价值。所以,根据文学研究的“个性说”,那些试图建立文学普遍法则的努力注定要失败。文学研究的方法,历史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将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是为一途,把文学研究仅限于搜集事实,或建立高度概括的历史“法则”。一是极度前掉每一文学作品的“个性”,否认它同其他艺术的相通之处。二种方法都是极端的、不正确的。在我看来,文学研究应避免这两种极端,各取其长,兼用科学的与历史学的方法,既考虑作品的个性,也不忘总结它与其它作品的多种相通之处,让文学研究既是个体的、与众不同的,又是整体的、融于特定历史与社会的。第二章探索了文学的性质。“文学”一词从词源上讲,指手写的或印行的文献,当然完整的文学概念是不能少了“口头文学”的。作者认为文学研究不同于对文明历史的研究,也不仅仅是对名著的研究。于是作者从研究文学的基本要素——语言,来探究文学的本质。同科学语言相比: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要求语言符号与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而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1、充满了歧义,而且其中还充满了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因此它是高度“内涵的”。2、文学语言除了指称性以外,还能表情达意。3、文学语言强调语言自身的意义,语词的声音象征,比如格律和声音模式等。同日常语言相比:日常语言也能表情达意,也能注意到符号自身,但文学语言在语源的发掘和利用上更加用心,每种艺术品都能给与原有的材料以某种秩序、组织和统一性,文学就是使语言诗化,而且文学语言没有实际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在文学所涉猎的范畴内,它们处理的是一个虚构的、想象的世界。通过同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比较,得出结论:文学具有虚构性、创造性和想像性。而一部文学作品,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在谈到文学的作用的时候,作者认为,快感和有用性是学的两个主要作用,而二者不应是简单地共存,而是交汇在一起,给人一种更高级的快感。另外,作者探讨了作家的特点和职能:作者认为小说家是善于揭示人物内心的,他们应该比心理学家懂得和表现更多的人性知识。而且,作家不应是发现和传播知识,而是让人们通过作家的呈现而想象、思考和觉察到作品中的事物与思想。另外,作家不应是真理的发现者,而是推行者。本章遗留了一个问题:文学的作用到底是净化、宣泄感情的,还是激发感情的。有待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讨。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所以衍生出“文学史”一词。文学批评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它的方式是静态的。而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其中包括“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文学史对于文学批评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文学批评不能单凭个人好恶而作做主观的判断,若不知文学史,文学批评家便不知作品的历史传承和历史意义,从而会做出对作品错误的评判。在此,作者提到了“透视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把文学作品看做一个整体,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横向、纵向的全方位透视、解读它——这是在用文学史的眼光来进行文学批评。所以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第五章作者区分了三个概念: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现在的比较文学多指对两种或者更多种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总体文学的提出其实纠正了民族文学的谬误,民族文学容易导致狭隘的地方性观点,总体文学则是对诗学或者文学理论和原则的研究。作者认为,虽然民族文学有自己的语言和文明,但是主题和形式、手法、文学类型等,是国际性的。而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