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美【篇一:《美】《美内容框架本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为中国建国前后与美国的关系。框架如下:引篇第01章中国景观第一篇旧秩序第02章中国社会的本质第03章孔孟之道第04章异族统治与朝代的更迭第05章政治传统第二篇革命过程第06章西方的侵入第07章叛乱与复辟第08章维新与革命第09章国民党的兴起第10章南京政府第11章共产党的兴起第三篇美国与人民共和国第12章我们历来的对华政策第13章美国的政策和国民党的垮台第14章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秩序第15章力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第16章第二次革命第17章前景:中国和我们自己作者简介本书作者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整体介绍这本书其实并非历史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历史学、社会学和国际政治学科特点的综合性论著。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富于开创性的思想体系。作者每叙述一段历史后进行一些分析,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穿插自己的见解。一个个小的观点最后使读者形成一个认识中国历史情况的思维。在叙述一些历史事件时总会穿插一些对当时所处历史环境的说明,从而便于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有说服性的分析。本书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词是“思想文化”。开篇既是谈由“中国景观”为一个主要原因引起的“中国文化”。之后又讲孔孟之道,统治者一向是以文化思想的控制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后来外族入侵的成败与否,稳定与否也是与其所具备的文化相关,有较强的中原文化基础则可以进行稳定的统治。自己本身只有草原文化却没有中原文化的话就统治不久。例子为:辽、金、元与清的对比。西方侵入最开始的手段也是文化入侵。朝廷也把文化思想的控制作为治理的重要手段。维新与革命之争也是文化人之争。国民党治理国家也要靠振兴中国文化出力。共党统治江山也要通过给全国人民洗脑的方式。然后,中美关系问题就和文化差异有着很大联系了。双方的相处是否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作者让美国人思考的。精彩细节总结以下是我对这本书中较为精彩的细节进行的总结,在形散神不散的细节中,我们将可以看出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中国6/7的人口集中在1/3的土地上,美国人会想10亿左右的中国会住在那里,吃什么东西;在美国每户人家相隔半英里,而在中国每隔半英里是一个拥有几十户或几百户的村庄。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受到侵蚀的棕黄色丘陵、混浊江河泛滥的平原、小块小块的绿色田地,以及攒聚在一起形成村落的简陋茅屋、错综如网状的银白色水稻梯田和水路,是无数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自古以来就有两个中国:一是农村中为数极多从事农业的农民社会,那里每个树林掩映的村落和农庄,始终占据原有土地,没有什么变化;另一方面是城市和市镇的比较流动的上层,那里住着地主、文人、商人和官吏——有产者和有权势者的家庭。对一个享有较高物质生活水平的美国人来说,使他感到惊异的是中国农民在这样困苦的生活条件下,竟能维持一种高度文明的生活。问题的答案在于他们的社会习俗,这些习俗使每个家庭的人员,按照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经历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变迁。这些习俗和行为准则,一向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牢固不变的社会现象。中国是家庭制度的坚强堡垒,并由此汲取了力量和染上了惰性。在中国历史上,美国人迫切想得出答案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阶级不能冲破对官场的依赖,以产生一股独立的创业力量呢?首先,中国商人的心理状态与我们古典经济学家所赞美的西方企业家的以为理状态大不相同。另外,官商之间总能找到一个密切的利益共同点,因为从事任何一桩大的买卖,官府的保护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旧财经制度也提供了另一个证据。代表资本积累的存款通常是投资在放债上的,因为那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息。总之,资本主义之所以不能在中国兴起,是因为商人从来不能摆脱士绅及其官府代理人的控制而独立自主。中国的军人始终是国家官僚机构的一部分,靠国家经费供养,并且易于贪污腐化。中国的军事传统含有许多非暴力的方法:通过第三者进行斡旋,协商,搞间谍活动,行贿颠覆,拆墙角(拉走对方的追随者),威胁利诱,以及采用一切欺诈手段。中国的领导开始在自强的口号下采用西方的武器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