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8
文档名称:

家屋及嘉绒藏族社会结构.pdf

格式:pdf   页数:29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家屋及嘉绒藏族社会结构.pdf

上传人:2028423509 2015/11/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屋及嘉绒藏族社会结构.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砌年/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容摘要内本文根据对中国西南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家屋的名号“房名难芯课G腥氲悖致哿思稳薏刈宓纳缁峤峁梗且黄9赜诩绒藏族社会结构的民族志。希望以此展现作为一个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呈现出何种特殊性。从历史的资料看,明代土司制度确立时,份地制度就成为嘉绒藏族的基本土地制度,房名也成为其社会组织的中心。在传统的嘉绒藏族社会中,所有拥有一份份地的“绒巴”都有房名,没有土地打长工的人和必须租种别人土地的人,则都没有房名。一个房名的主人离开或者绝嗣后,土司可以指定别的“绒巴”顶替,也接受部分人通过购买土地顶替房名。在硗碛实行土司制度时,其房名的意义如下:首先,房名是与份地制度相联系的,每一个房名都能得到一份份地和一座房屋,同时承担相应的差役。房屋只能修不能拆。其次,由于各种原因一家人迁移或者绝嗣后,迁入该房屋居住的人同时就继承份地和差役,房名不变,而居住其中的主人不断在变。即使是搬迁而来,仅在原地基上重新修新房的人,仍然要使用原来的房名。房名不能反映其居住者之间的血缘联系。第三,一家之子,可能一个继承自己的房名,一个迁入别家,继承他人的房名。因此,居住在同一房屋中的人无论有无血缘关系都使用同一房名,而一旦迁出,则立即失去使用该房名的机会。不同的房名之间往往有很亲的血缘关系,是否通婚要视情况而定。第四,房名的继承,通常情况下由父系亲属继承,但如果父系亲属没有继承人,则可以由母系亲属继承,是一种两可的继承关系。因此,土司制度下嘉绒藏族的房名,是基于份地制而形成的,它既包括亲属原则,也包括居处原则,是嘉绒藏族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单元。对于由这样的单元组成的社会,列维·斯特劳斯曾经用“家屋社会’’对它进行概括。年以后,硗碛的土地制度经过了三次比较大的变化,由于份地制对房名的影响消失,房名大量增加,长子继承的原则略有松弛,其他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家屋是硗碛藏族的主要生活空间。这一空间中,最下层为畜圈,第二层为人们生活的锅庄房,最上层为以经堂为主的空间。其空间结构显示了佛教的三界结
构,上下关系是其决定性的关系,作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世俗空间居于作为精神生活的神圣空间之下,世俗空间和神圣空间在空间上是完全分离的。在二层的世俗空间中,供奉着以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出现的家神古尔东、祭祀着曾经在这个房屋中与众人共居的祖先、居住着操持家务的男女主人,是一个世俗生活的空间。人们几乎所有的日常活动都在这一空间中。在这里,火塘边的位置确立了人们间的社会关系。坐在“卡布系陌⑽诿牵唤鲈诩彝ツ谟涤腥ㄍ灿涤泻芮康社会权威。坐在“卡石库系哪腥嗣牵羌彝ゾ5闹髁Γ蛭m晚拥呐┮挡能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们必须出门去挣钱,不断增强家庭的实力。坐在“卡地上的女人,每天为全家人的衣食操劳,在家庭中有自己的地位。在第三层的空间中,经堂是最为神圣的,是神灵的居所,而喇嘛则居住在附近,随时供奉神灵。作为人、神间的沟通者,喇嘛们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无论居住在自己家里,还是各家各户去念经时,其活动的空间不在锅庄房的二层,而是在三层有经堂的神圣空间。因为二层人们的活动,会产生很多污秽的东西,破坏神圣空间的洁净。所以,神圣空间的存在与喇嘛的活动,都使得人们服从于神灵的关系得到体现。家屋中的这些关系,深刻反映了嘉绒社会的社会结构,因此,人们选择用“房名也就是家屋的名号,来作为其社会单元的文化符号。山神信仰是家屋间社会结合的纽带,祭山会则是家屋间完成地域性社会结合,形成村落的集中体现。在祭山会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各村有自己的神山,每个神山有祭山会,祭山会的时期各不相同。祭山会是将居住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人们联结起来的社区活动。由于山神只与居住在自己土地上的人们有密切的联系,祭山会也是一定范围内由地缘性联系形成的社会结合纽带。人们在这里共同祈求村落的平安,同时也祈求每家获得丰收,或者在丰收后共同举行酬神的仪式。对共同祭祀的山神的认识、隆重而繁复的祭祀过程,都是由地域性的团体进行的。正如一